能源生產清潔化、能源消費電氣化,能源結構趨“綠”,這是過去一年新能源在中國留下的印記。

站在通航淨高30餘米的洋浦大橋上,可以清晰地看到位於洋浦的煉油化工廠煙。但現在,當地人談得最多的不是這些,而是正在上馬的海上風電。

張慶毅是洋浦國際投資諮詢有限公司(下稱“洋浦國際”)首席技術官,他發現,過去一年,到洋浦來考察的企業,不僅目的性比以往強,而且都帶着大項目來。海上風電便是其中之一。

2023年1月10日,洋浦申能電氣風電新能源裝備產業項目首臺機組開始下線,涉及投資額10億元。但這僅是海南的個案。2022年以來,海南確定了多個海上風電項目,涉及總投資1133億元。這是海南去年全省生產總值6818.2億元的1/7還多。這意味着,海上風電未來將成爲海南清潔能源和裝備製造業的主力軍之一。目前,海南全省清潔能源消費佔比約40%,清潔能源裝機佔比約71%。

海南擁有全國最大的海域面積,風能資源豐富。2022年1月,國家能源局對《海南省海上風電場工程規劃》進行了批覆,總建設規模高達1230萬千瓦。這相當於半個三峽水電站的總裝機規模。

這背後既與國家“雙碳”目標有關,也與海南自貿港自身建設有關。中共中央、國務院2018年下發的《關於支持海南全面深化改革開放的指導意見》要求,海南要“減少煤炭等化石能源消耗,加快構建安全、綠色、集約、高效的清潔能源供應體系”。按照海南的計劃,到2035年,當地清潔能源的消費和裝機佔比分別提高到81%和94%。

而在緊鄰海南的粵港澳大灣區,截止去年,清潔能源電量佔比59%,清潔能源裝機佔比65%。縱觀全國,海上風電、光伏、氫能等具有清潔屬性的新能源,在過去一年的發展都實現猛增。

2023年1月19日,國務院新聞辦公室發佈的《新時代的中國綠色發展》白皮書顯示,可再生能源產業發展迅速,風電(包括海上風電和陸上風電)、光伏發電等清潔能源設備生產規模居世界第一。

能源生產清潔化、能源消費電氣化,能源結構趨“綠”,這是過去一年新能源在中國留下的印記。

招商:“越快越好”

申能電氣風電新能源裝備產業項目,是在去年1月落戶洋浦的。按照當時洋浦國際與申能股份有限公司(600642.SH)及上海電氣風電集團股份有限公司(688660.SH)簽署的協議,該項目計劃在今年年初下線。

除上述項目外,多家央企在搶灘洋浦海上風電資源。比如,2022年3月6日,東方電氣、大唐集團和中國電建等3家央企就計劃在洋浦建設百億級海上風電製造產業集羣基地。按計劃,該項目將在今年6月實現首臺風機下線,2024年6月達產。

在“十四五”期間,大唐集團還計劃在海南再投資300億元,用於海上風電、氫能等能源開發。其中,去年10月,大唐儋州120萬千瓦海上風電項目已經獲批,涉及投資金額約146億元。這是大唐集團至今最大的海上風電項目,也是海南省覈准獲批用時最短的海上風電示範項目。

“在洽談過程中,雙方(企業與政府)都希望項目落地要快一些,越快越好。”有知情者在接受第一財經記者採訪時說。

海南省發改委相關負責人也曾表示,目前,海南7個海上風電示範、試驗項目正加速推進各項前期工作,爭取儘快開工建設,3個風電裝備製造項目建設全速推進。據其介紹,目前海南確定的7個海上風電示範、試驗項目總投資約968億元,另外3個海上風電項目配套建設裝備製造項目總投資約165億元。

“我們的重點並不在於簽約,而在於如何讓這些企業最後能實實在在地落下來。”張慶毅向第一財經記者介紹,“同時,與周邊的企業相比更有競爭力,能夠保持可持續生產。”

爲了讓企業“落下來”,洋浦的做法是,以最快的速度把土地規劃出來,然後全力以赴做好洋浦碼頭的各項工作。“如果沒有碼頭,企業生產的風機就出不去。企業到這裏來投資,都在盯着洋浦碼頭看。”張慶毅說,“我們想盡一切辦法讓企業在碼頭的租金成本降到最低,裝備週轉時間降到最短,從而提高企業的競爭力。”

能源企業也同樣具有緊迫感,希望能夠儘快找到項目並落地實施。“過去一年,我們到處在尋找資源豐富地方去投資海上風電。”上述某能源央企的高管說。

張慶毅則說,過去一年,到洋浦國際來洽談海上風電項目投資的企業,越來越多。“以前更多的是在觀望,但現在已經不是這個意思了。”

市場:“高歌猛進”

和風電相比,光伏的勢頭更猛。“去年對於我們來說,是接單接個不停的一年。”在接受第一財經記者採訪時說,廣東一家光伏製造企業的高管這樣說。

1月16日,國家能源局發佈2022年全國電力工業統計數據顯示,2022年,風電裝機容量約3.7億千瓦,同比增長11.2%;太陽能(光伏)發電裝機容量約3.9億千瓦,同比增長28.1%。其中,太陽能發電去年新增發電裝機規模達到了8741萬千瓦,同比增幅爲60.3%。

作爲光伏原材料的多晶硅,其價格也在一路高歌猛進,從2021年年初的80元/kg,一路飆至2022年下半年的300元/kg,創造了過去十幾年來從未有過的“繁榮”景象。“那真是一天一個價,看着都嚇人。”上述光伏製造企業的高管說。

根據《新時代的中國綠色發展》白皮書,過去一年,中國多晶硅、硅片、電池和組件佔全球產量的70%以上。

“不管是規模還是技術,都大大超過我們原來的預期。”中國太陽能學會光伏專業委員會名譽主任趙玉文在去年接受第一財經記者採訪時表示,“當時我們一直以爲,光伏電池轉換效率到20%就是頭了,但現在已經突破了26%。”

類似的速度還有氫能產業。

廣東環華氫能科技有限公司(下稱“廣東環華”)剛剛投產了一個項目:該基地投產後首年建成100萬片的生產能力,三年內超過500萬片,五年左右達到5000萬片的產能。這5000萬片產能,幾乎可以滿足10萬氫燃料電池汽車對雙極板的需求。

這是一家註冊成立不到一年半的新公司,能夠在如此短的時間內投產此行規模的項目,與國家的產業政策及市場轉變有關。

2022年3月,國家發改委、國家能源局聯合印發《氫能產業發展中長期規劃(2021-2035年)》,首次明確氫能將成爲未來國家能源體系的組成部分。

截至2022年底,全國至少已有22個省市區出臺了省級氫能政策。其中,北京、上海、廣東去年下發的文件中均提出,到2025年實現氫燃料電池汽車保有量突破1萬輛。

業內人士分析,對照中國純電動汽車從孕育到高質量發展的歷程,中國氫燃料電池汽車產業比純電動汽車產業發展約滯後10年,目前仍處於產品導入期,正在進入應用成本快速下降的成長期。根據國內外主要燃料電池廠商產品測試數據,預計今後十年燃料電池成本將大幅下降、性能穩定提升。

業內預計,到2030年,氫燃料電池車輛保有量將達到200萬輛,佔全國汽車總產量的比重約5%,屆時,中國有望成爲全球最大的燃料電池汽車市場,市場業產值或將突破萬億元大關。

能源巨頭正在接二連三地加入“氫能”這場競賽當中。它們包括國家能源集團、國家電投集團、中核集團、三峽集團、中國石油、中國石化、中國海油等“國家隊”選手。

數據顯示,截至2022年,全國氫能產業鏈的上市公司已經超過100家。廣東環華總經理鄧亮也有上市的夢想,他笑着對着對第一財經記者說,“我相信未來有一天我們也能實現上市。”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