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自:勞動午報

當下我國充電樁與新能源汽車之間存在結構性矛盾。換言之,現在我國的充電樁數量充足,但問題是新能源車主“找不到、用不上、充得慢”。今年春節,一位車主自駕新能源汽車返鄉的糟糕體驗在網上引起了熱議。據媒體報道,原本8個小時的車程,這位車主卻花費了15個小時,其中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漫長的充電等待時間。(1月31日 《科技日報》)

推進充電樁建設,不僅要有量的突破,還要有質的飛躍,要能清除各種“短路”風險。比如對於使用效率不高、燃油車佔位、支付方式不統一等痛點問題,要有針對性地解決。要做好科學規劃,比如像加油站一樣,要讓車主在5公里內就能找到可用的充電樁,提高充電樁的平均利用率,同時要避免盲目建設,按照區域充電的需求去建造充電樁。另外,還要進行技術突破,加速大功率充電技術的應用,減少充電等待的時長等。充電樁建設也要因地制宜,進行合理規劃等等。

推進充電樁建設是爲了更好服務新能源車車主,也有利於發展新能源車,而新能源車節約能源,有益於環保,還被寄寓爲未來汽車發展的方向,國家對此也是大力提倡與扶持。所以,要想大力推廣新能源車,就要讓新能源車能在城市“暢行無阻”,爲城市發展、社會進步作貢獻。要先清除前行路上的“絆腳石”,做好充電樁建設和應用,而不能讓“充電難”等問題再成爲新能源車的“續航短板”。

□戴先任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