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轉自:重慶日報

一月三十日,王錫給患者做溫鍼灸治療。通訊員 代娟 攝\視覺重慶

一月二十九日,王錫和妻子難得一起休假,聽女兒彈古箏,一家人其樂融融。通訊員 代娟 攝\視覺重慶

正月初三,匆匆告別父母,武隆區中醫院副院長王錫從山東濟南飛回重慶,“醫院還有好多事等着呢。”

王錫曾是濟南市中醫院的醫生,5年前因爲對口幫扶來到武隆區中醫院,現在他已落戶武隆,成了新重慶人。

山區缺醫少藥——

“這裏的鄉親更需要我”

2018年5月,王錫到武隆區中醫院支醫幫扶,很快他就感受到了這是一座怎樣的城市,住着怎樣的人——

那年夏天的一個晚上,同在武隆的山東老鄉約王錫去捉螃蟹,他們在大山溝裏迷了路,叫天天不應,叫地地不靈。

“走了很久,終於看到一戶亮着燈的人家,老鄉比劃着給我們指路,怕我們聽不懂,他說了一遍又一遍。”王錫記得很清楚,他們往回走已是凌晨1點多,路過老鄉家,燈依然亮着,他還站在門口張望,說怕他們再次迷路。

“多麼淳樸善良的鄉親啊!”帶着這份感動和認識,王錫投入了工作。

與醫療資源較爲充足的省會城市濟南相比,山區缺醫少藥的情況比較普遍。

一次到後坪鄉進行醫療服務,聽說城裏來了醫生,鄰近鄉鎮的鄉親們都來求醫問診。王錫每天看三四十個病人,一出門看排隊的人還有老長老長。“我們原本帶了一個月的針藥,但沒想到3天就用光了針頭,7天用光了艾條。”王錫說。

這次義診服務讓王錫印象深刻。有一位老婆婆膝蓋疼痛,她拉着王錫的手淚眼婆娑,說走了一天一夜才走攏,就是想讓城裏來的醫生給她治治腿。一位50多歲的村民因長期在水庫邊工作,溼氣特別重。王錫用中醫療法給他祛溼氣,效果非常好,“他回家後把媳婦領來,問能不能治好她的聾啞病……”王錫心裏酸酸的。

從2018年5月到2019年8月,王錫及其團隊累計接診1.2萬人次,但他仍然覺得遠遠不夠。一個聲音在他心底裏愈發清晰:“這裏的鄉親們更需要我。”

“出走”濟南——

攜家眷落戶武隆

2019年8月,幫扶工作結束了。回到濟南的王錫有些心神不寧,家人關心他:“怎麼啦,好不容易從那邊回來了,還捨不得了?”

“出走”的決定是在第二年做出的。當時武隆區出臺了引進高端人才的實施方案,他們第一時間接洽了王錫。恰逢此時,濟南、貴州等地的三甲醫院也向他發出了邀請,且待遇更加優厚。

王錫選擇了武隆。

“不僅是因爲當地政府一次又一次真摯地邀請,更重要的是我忘不了那裏的鄉親,而且在那邊我的本領更有施展的空間,更能實現人生價值。”他告訴記者。

他硬着頭皮把這個決定告訴家人,家人並沒有反對,反而是默默支持。

王錫是獨生子,母親身患高血壓、糖尿病,父親才做了膀胱癌手術,家裏正是需要人的時候。但他們都支持王錫的決定,“去吧,等你安頓好了,我們也來武隆和你團圓。”同爲醫護工作者的妻子儘管剛開始有些不情願,但後來也轉變了想法,辦理了調動手續。

2020年9月,王錫被武隆區作爲高端人才引進,舉家搬遷至武隆。

最高獎賞——

找山東來的王醫生

再次回到熟悉的工作崗位,烏江水依舊碧綠,耳邊的重慶方言,聽着也多了幾分親切和親近。

王錫在武隆中醫院主導建立了“灸療”和“小兒推拿”兩個特色門診,並很快發揮了作用。

一天凌晨零點過,王錫接到一對夫婦的求助電話——他們的兒子剛滿週歲,兩天前開始哭鬧不止,發燒,嘔吐,無排便,在其他醫院診斷爲疑似腸套疊和淋巴結腫大,但因醫療水平限制無法手術,去中心城區又太遠,於是他們想試試推拿。

王錫沒說二話就出門了。經過40多分鐘推拿,孩子不哭鬧了,第二天早上能喫奶、喝水,體溫也降下來了。

七十來歲的張老太,長期後背及四肢發涼,不敢喫生冷的東西。王錫對着他的穴位用艾條燻、用手法推拿。幾次治療後,張老太的手腳有了溫度,睡覺也敢脫厚襪子了。

如今,王錫的灸療和小兒推拿已在武隆當地推廣開來,接診的患者從牙牙學語的兒童到耄耋之年的老者,從常見的感冒咳嗽到危重複雜的腦癱、截癱、腫瘤術後等。

越來越多的當地羣衆知道中醫院有一個從山東來的醫生,醫術高超,“只是要和他說普通話”。有時候,王錫在小區內散步,偶爾會聽到羣衆說看病去中醫院找王醫生——殊不知,本人就在他們身邊。

王錫的辦公室與接診室牆上掛了許多錦旗,“這是對我的最高褒獎,作爲一名醫生,最幸福的事情就是看到病人康復後的笑容。醫者不忘初心,我願用自己的技術服務更多老鄉。”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