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轉自:重慶日報

山東滕州馬鈴薯東移西植技術落地豐都武平鎮壩周村,平均畝產3000公斤,畝收5000元以上,成爲農民穩定增收致富的亮點產業。(資料圖片)通訊員 林登周 攝/視覺重慶

隨着改革開放的推進和區域協調發展理念的落地,發達地區與欠發達地區的協作關係呈現出了新的樣本——東西部協作。相互派幹部和專技人才掛職交流,成爲了協作中的一種新模式。

前段時間,國家有關部委專門就“推進東西部人社協作”發文,提出東部地區要加大人才選派力度,選派教育、醫療、產業、科技、管理等領域專業技術人才到西部地區開展幫扶工作,持續爲脫貧地區人才隊伍注入新力量。

2017年以來,山東累計向我市選派教師、醫生、農業等專業技術人員6000餘人,深入基層參與幫扶工作。其中去年就選派專業人才1097人,選派科技特派員35人,重慶也向山東選派專技人才349人。

從黃河之畔到長江之濱,這些人才跨越千山萬水,身體力行,成爲國家重大戰略的踐行者、魯渝緊密合作的見證者、兩地人民友誼的親歷者,成爲了“不走的工作隊”中的一員。

於是我們看到,山東的馬鈴薯、蘆花雞、四鼻孔鯉魚、黃河口大閘蟹在重慶脫貧地區落地生根,山東的灸療、小兒推拿等在山區大放異彩,山東的教師團隊帶來了先進的教學理念,贏得了羣衆的交口稱讚。而促成這些項目的幕後“推手”,就是山東選派過來的幹部和專技人才。

重慶的幹部和基層人員亦從中受益。一位曾經到山東學習培訓的村幹部說,通過了解產業發展、觀摩鄉村旅遊、聆聽電商講座,收穫和感受頗多——思想更解放了、思維更活躍了,發展的思路越來越清晰了。

在建設農業強國、加快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等成爲2023年“三農”工作重點的當下,這樣的人才交流理應更頻繁、更緊密,才能碰撞出新的火花,掀起新的“頭腦風暴”。

君在黃河尾,我在長江頭。千百年來,奔流不息的兩條母親河,讓魯渝兩地人民形成了相似的性格:山東人,豪爽仗義;重慶人,耿直豪放。性格上的契合也促成了更多的默契,讓合作更加親密無間。新的一年,期待更多的人才實現“孔雀西南飛”。

(本組稿件由本報記者顏安、見習記者劉衝採寫)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