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轉自:重慶日報

張斌(左二)到隘口鎮指導茶農。(受訪者供圖)

“等山東這邊的工作對接完,過了元宵我就回來。”1月28日,節後上班第一天,回山東過年的張斌給秀山縣農業農村委彙報了自己的行程。

張斌來自山東省德州市農業農村局,已作爲魯渝協作支農專家在秀山工作了4個年頭。每一年組員都在變,唯獨張斌這個組長沒有變。一般而言支農專家的服務期爲一年,張斌爲何超期服務?

“適應,適應,還是適應”

跨越黃河長江,相隔1500餘公里,由北到南,從東到西。2019年11月,張斌以工作組組長的身份,與14名支農人員從山東德州來到了秀山進行扶貧協作支農工作。

秀山地處武陵山腹地,山高溝深、土地稀少、交通不便,這讓一直生活在平原地帶的張斌有些不適應。“每次走村串戶,車子就沿着懸崖邊上的鄉村道路來回穿梭,我都不敢往外看。”張斌說,除了地勢,還有氣候,這裏不像北方,冬天沒暖氣,一大幫老爺們兒凍得直跺腳。

在飲食方面,同行的夥伴經常向他反映,食堂的菜太辣了,但張斌每次的回答都是:“我們人少,不能讓大家來將就我們,克服克服吧。”

“時間長了,也就喫習慣了,現在這邊的飯菜辣度大家也能接受了。”張斌對記者說。

最惱火的還是溝通。和本地同事打交道問題不大,雙方都可以說普通話,但和農民溝通聊天,方言根本聽不懂。

“適應,適應,還是適應。”張斌說,“還好農業有很多相通的地方,只要願意下功夫,很多事情都可以解決。”張斌說。

“工作不能幹一半就走”

在適應中工作,在工作中適應。

第一年,張斌和工作組的主要目的是推廣“希森6號”馬鈴薯。重慶的馬鈴薯產量不高,畝產只有大約2000斤,比山東少了一半都不止。

要讓秀山的老百姓接受山東的馬鈴薯並不是件容易事:推廣新品種農戶聽不懂,張斌就連比帶劃耐心講解;農戶沒看到效果不願種,他們就搬出每畝補貼900元的優惠政策引導;農戶怕種出來賣不起價,他們聯繫山東企業承諾包售包銷。慢慢地,推廣面積達到了2000畝。

眨眼間,第一年服務期的3個月很快結束,張斌跟隨大部隊回到了山東,但過完元宵節他又回來了,這讓秀山縣農業農村委的同事有些驚喜。張斌笑着說:“工作不能幹到一半就走,馬鈴薯才下種呢。”

在他的技術指導下,種下去的馬鈴薯大多豐收,畝產量較之前提升了45%以上,按每斤1元計算,畝收入3000-4000元,農戶豎起大拇指:“山東來的專家厲害!”

除了推廣新品種,張斌也推廣新的生物製劑。比如激活酶製劑,噴灑在葉面上後,可讓茶葉、金銀花等秀山農業特色產業增產20-30%,水果也能實現提質,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

“留下一支不走的工作隊”

從2019年到2023年,身旁的同事換了一茬又一茬,但張斌每年都始終如一來到秀山,被笑稱爲“鐵打的組長”。

最近兩年,他將工作重心放在了技術培訓上。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培訓的目的就是想留下一支不走的工作隊。

“主要給致富帶頭人和農民培訓,針對育種、施肥,如何規避農業風險等方面。”張斌說,大培訓是800人一場,專場培訓是600人一場,已經做了好幾場。他們還培訓農技人員700多人次,培養了一批農業科技新技術推廣帶頭人。

從溫暖的春天到火熱的夏天,從金黃的秋天到寒冷的冬天,張斌每年在秀山的工作時間超過11個月。

今年,山東省農科院和科技局將在秀山設立工作站,主要研究茶葉和中草藥的提質增效,張斌又是牽頭人員之一。

“所以過了年我肯定會回來,也許明年就不來了,但我每次都食言……”說着說着,他笑了起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