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自:證券時報

2023年開局,北向資金買入A股的迫切程度令市場始料不及,其淨流入節奏和規模從未如此兇猛。數據顯示,北向資金在1月淨流入A股規模達1413億元,這是一個創下多項紀錄的數字——2014年以來最高淨流入月份、首次單月淨流入規模超千億元。

北向資金的動向和迫切程度並非無跡可尋。2022年末以來,在發達經濟體頻現衰退陰雲之際,多個頭部外資機構卻紛紛調高中國2023年GDP增長預期以及中國資產的上行空間。同時,證券時報記者注意到,外資機構在近期更是發出了“三連擊”:機構調研看多、研報觀點翻多、真金白銀做多。

綜合多家頭部外資機構觀點,當下“超配中國資產”已成爲外資機構的普遍共識。不過,需要注意的是,北向資金並非全是長線資金,部分海外炒作資金在短期“爆買”A股獲利後,不排除有快速撤離導致踩踏的風險。

機構調研看多

開年以來,外資機構做多中國資產動力十足。一方面,北向資金繼續呈現大幅淨流入並不斷創紀錄;另一方面,瑞士聯合銀行集團、摩根士丹利、野村投資管理、高盛、JP摩根等知名外資對A股上市公司展開積極調研。

北向資金目前的淨買入趨勢鼓舞人心。數據顯示,近期北向資金的淨買入舉動已刷新多項歷史紀錄,年初至今,累計淨買入額已超過1500億元,期間已連續17個交易日實現淨買入。

就在1月,北向資金淨買入額高達1413億元,創下陸股通開通以來單月淨買入額歷史紀錄,也使得當月成爲史上首個淨買入額超千億元的月份。另外,當月北向資金淨買入額超過100億元的交易日多達5天,亦爲史上最多。

針對近期北向資金大量流入,瑞銀證券中國股票策略分析師孟磊向證券時報記者分析兩個最主要原因:一是經濟復甦的預期,去年受疫情反覆的影響,中國經濟增長一度面臨下行壓力,隨着疫情防控政策優化,外資對中國經濟重啓有了更高期待,中國有望錄得5%左右的經濟增長,對海外資金來說,中國資產具有吸引力。二是,去年11月以來A股市場跑輸海外上市的中資股,這主要是因爲在岸投資者仍在觀察經濟復甦的力度和路徑,因此對於海外投資者而言,目前漲幅較少的A股具有一定吸引力。

大舉買入的背後是外資機構高頻次、大範圍的深度調研。Wind數據顯示,截至2月1日,外資機構今年以來調研A股上市公司達424次,環比增加25%。其中,瑞士聯合銀行集團位居外資機構調研次數榜首,僅一個月內就通過現場、視頻會議、網絡會議等方式對16家公司進行了調研。

摩根士丹利調研次數位居第二,對10家公司進行了調研。

記者梳理調研名單發現,外資機構對科技創新能力突出的科創板上市公司興趣較大。Wind數據顯示,外資機構月內共計調研140家科創板上市公司,無論是從調研頻次還是調研家數都已超過對創業板公司的關注度。

機構調研通常被看作機構佈局的風向標,外資機構通常被視爲長線資金的代表,其一舉一動備受市場關注。

從調研標的看,主營業務覆蓋從自動化核心部件及運動控制系統、工業機器人到機器人集成應用的埃斯頓頗受外資青睞,出現在66家外資機構調研名單中,華潤微出現在17家外資機構調研名單中。此外,漢鍾精機、牧原股份、偉星新材、傳音股份等頻繁出現在外資機構調研名單中。從行業看,外資機構重點調研消費、醫藥、半導體、機械設備等行業。

針對外資機構開年以來的頻繁調研,摩根資產管理環球市場策略分析師朱超平向記者分析,相對於海外市場,中國市場具有更爲豐富的主動管理機會,通過基本面研究,機構投資者有望獲得更好的超額回報。目前外資繼續看好可替代能源、製造業升級和國產替代等長期主題,希望通過調研發掘有潛力的投資標的,把握中國市場的長期投資機會。

研報觀點翻多

種種跡象表明,當下“超配中國”已成爲外資機構普遍共識,不少外資研報觀點都在看多中國資產。

全球第一大投行高盛在1月27日將MSCI中國指數的年終目標從80調高到85,預期上漲13%。高盛還將滬深300指數從4500點調升至4800點,預期漲幅15%。高盛爲首的華爾街投行對疫情防控政策調整後的中國經濟增長持有高預期,高盛除了兩個月內三次上調MSCI中國指數外,還將2023年中國GDP增速預測值從之前的5.2%上調至5.5%。

貝萊德智庫表示,隨着發達經濟體逐漸步入衰退,中國的重新開放將帶來增長動力,預計中國2023年經濟增速將超6%,或將在主要發達市場經濟衰退時,降低全球經濟放緩的影響。因此,貝萊德智庫表示將低配發達市場股票。“隨着中國取代美國成爲全球經濟增長的動力,比起發達市場股票,我們更看好新興市場股票(包括中國股票)。”

摩根士丹利股票分析師王瀅向記者表示,低估值爲希望投資中國股票的投資者提供了機會。“中國股票有望領跑全球股市,並且動能可能更多集中在上半年,表現進一步顯著優於區域(新興市場整體和日本)和全球(美國標普)股指。在我們看來,目前的情況與2008年底/2009年初相當,中國股市很可能在2023年成爲跨資產組合取得超額收益的關鍵驅動因素,而許多投資者尚未充分佈局。”

瑞銀證券研究總監連沛堃向記者稱,對2023年整個中國市場是積極樂觀的,其中MSCI中國指數預期年底目標位是80點,還有10%的上行空間,看多的理由則是,從估值角度講,現在A股估值跟歷史比較還是較低,跟海外的估值相比,比如MSCI(中國)跟MSCI(全球)的指數比較,前者也是偏低。從公司盈利角度講,現在發達國家、成熟市場2023年可能面對的一個問題就是經濟衰退和通脹,這些都會影響它們公司本身的盈利增長,但是它們現在估值比較高,相反在中國迎來疫情後的公司盈利的反彈,但估值很低。

真金白銀做多

北向資金的規模總體逐漸增大,對A股市場的影響也有一個逐漸增大的過程。目前北向資金對A股的影響力已不容忽視,近年來外資更是不斷透過北向資金這一通道投資中國資產,且往往在市場低迷時敢於大舉買入並抄底成功。2023年以來,在北向資金快速淨流入的背景下,上證指數漲幅已超過6%。

海外資金加倉中國資產的意願同樣強烈。記者統計發現,12月跟蹤MSCI中國指數的iSharesMSCIChinaETF資金淨流入4.47億美元,1月則繼續流入7.6億美元。該基金1月底管理規模已達創紀錄的96.4億美元。此外,跟蹤國內大盤股的iSharesChinaLarge-CapETF1月資金淨流入3.5億美元,管理規模達65億美元;跟蹤海外中國互聯網的KraneSharesCSIChinaInternetETF資金淨流入3億美元,管理規模達81.4億美元。

除了MSCI,海外規模較大的中國ETF在1月份的規模有所增加。例如,美國市場上市的規模超10億美元的中國股票ETF有6只。除前述ETF外,跟蹤滬深300指數ASHR1月流入3.9億美元,管理規模達26.6億美元;跟蹤標普中國指數GXC流入0.6億美元,管理規模達14.1億美元;跟蹤中國科技指數CQQQ流入0.8億美元,管理規模11.3億美元。

不過,北向資金的構成中並非全是長線資金,外資的淨流入趨勢能否持續?國信證券分析師王開坦言,短期需擔心的並非國內經濟基本面、海外貨幣政策不確定性對外資回撤的風險,而是外資“爆買”A股是否短期會止盈。外資買的是全球衰退環境下中國一枝獨秀的預期,賺的是人民幣匯率走高預期下景氣投資的錢,因而今年超配A股的成長板塊主線是明朗的,短期撤離的風險在於“爆買”後缺乏增量資金的回調與踩踏。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