權益和固收業務發展嚴重失衡,部分產品過於依賴委外資金,國壽安保換帥後何時“換新顏”?

作者 | 周琪

來源 | 牛耳財經

新年伊始,國壽安保基金管理有限公司(下稱“國壽安保”)成爲首家發生高管變動的基金公司。

1月初,已在國壽安保任職九年的原總經理左季慶離任,公司原副總經理鄂華成爲繼任者。隨後,原固定收益投資總監董瑞倩和督察長申夢玉也同時離任。

Wind數據顯示,國壽安保最新管理規模爲2291億元,業內排名第32位。雖然公司規模尚可,但業務結構卻嚴重不平衡,固收類產品佔比超過九成。權益類產品不僅規模發展緩慢,且2022年業績全軍覆沒,無一取得正收益。

1

換帥的漣漪

國壽安保揭牌營業已近十年,是中國保險業成立的首家基金管理公司。由中國人壽資產管理有限公司(下稱“國壽資產”)和安保資本投資有限公司(澳大利亞)共同出資設立,兩家股東分別佔比85%和15%。

這十年,資本市場提供了不少風起雲湧的機會,但國壽安保業務發展明顯偏重於固收類產品。

Wind數據顯示,目前國壽安保旗下債券型基金和貨幣型基金的規模合計達到2095億元,在全部規模中佔比高達91%,而股票型基金和混合型基金的規模合計僅爲190億元。

公司多年來形成的“重固收輕權益”狀況能否發生改變?新年開年的一輪高管變動將帶來什麼影響?市場對此十分關注。

1月4日,國壽安保發布公告稱,公司原總經理左季慶因個人原因離任,新任鄂華爲國壽安保基金總經理、董事。

左季慶自國壽安保成立起就擔任總經理,此前曾任國壽資產固定收益部總經理。其任職近十年來,國壽安保成爲業內小有名氣的“固收大廠”。

繼任者鄂華同樣來自股東方,此前曾任國壽資產權益部總經理。有市場觀點認爲,鄂華的上任或意味着國壽安保將發力權益類產品。

不過,公司產品結構如何變化,暫時難有定論,倒是總經理變動給國壽安保的人事層面帶來“連鎖反應”。隨後的1月6日,公司連發兩份公告,原固定收益投資總監董瑞倩和督察長申夢玉在同日離任,二人均不再轉任公司其他工作崗位。

公告同時披露了新任督察長爲韓佔峯,其曾任國壽安保運營管理部總經理、運營總監,而固定收益投資總監的人選尚未揭曉。

對於以固收投資爲重心的國壽安保來說,固定收益投資總監的缺失是否會對相關業務發展造成影響,也是市場關注的問題。

2

權益業績低迷

國壽安保旗下權益類產品不僅規模孱弱,2022年業績表現也很不理想。

據Wind統計,公司旗下成立滿一年的權益類基金有28只(份額分開計算),2022年度收益率全部爲負,其中17只跌幅超過20%。

具體來看,基金經理吳堅管理的兩隻靈活配置型基金,在該公司權益類產品中回撤幅度居前。

首當其衝的是國壽安保策略精選,2022年收益率爲-35.86%,同類排名2090/2164。一年間,該基金規模從3.2億元縮水至2.1億元。

觀察國壽安保策略精選的調倉過程,其去年四個季度股票倉位比例分別爲76.84%、86.81%、80.53%、65.14%,可以看出,在大盤處在建倉佳期的四季度,其大幅降低了股票倉位。

從該基金重倉股來看,2022年各季度可謂變來變去,二季度末重倉新能源,三季度末重倉傳統能源,四季度末主要佈局信息技術、消費等。

基金經理怎麼解釋上述表現呢?其在2022年四季報中表示,“四季度大類資產配置以權益爲主,在結構上進行了優化。鑑於總需求端仍然承壓,減持了部分週期上游品種。在防疫政策優化調整後,國內消費恢復儘管可能曲折,但確定性上升,增持了食品飲料板塊中自身邏輯較爲強勁的公司。”

同爲吳堅管理的國壽安保穩惠2022年收益率爲-35.21%,同類排名2081/2164。其規模更是從2021年末的11.11億元,降至2022年末的6.96億元。

該基金的調倉路線和國壽安保穩惠相似,四季度末十大重倉股中有八隻重合。基金經理在四季報中對投資策略的表述,也基本相同。

事實上,上述基金的表現並非偶然,國壽安保旗下權益類產品的業績,與其固收類產品相比還是有明顯差距,這從專業機構給出的排名中看的更清楚。

海通證券發佈的數據顯示,2022年,國壽安保的權益類產品收益率爲-24.79%,在權益類小型公司中排名爲102/141;而固收類產品收益率爲2.44%,在固收類小型公司中排名爲26/127。

這種“重固守輕權益”的跛腳症狀,是否值得公司反思並改進呢?監管層曾強調,各類資管機構應把提高投資管理能力特別是權益投資能力作爲核心競爭力。

2022年4月,證監會發布加快推進公募基金行業高質量發展的意見,並表示大力推進權益類基金髮展,不斷提高權益類基金佔比。

因此,國壽安保在提升權益投資能力上,還有很多功課要做。

3

過於依賴委外

在資本市場大幅波動的2022年,國壽安保總體管理規模出現萎縮。截至2022年末,公司管理規模爲2289億元,相比2021年末減少272億元。其中,股票型、混合型、債券型、貨幣型產品分別縮水13.46%、47.23%、8.45%、4.76%,混合型產品規模幾乎腰斬。

《牛耳財經》注意到,國壽安保旗下部分產品機構投資者佔比過高。這種情況意味着,公司規模的增長對於機構委外產品具有較高的依賴性。

根據2022年中報統計,該公司共計94只產品中(只統計主代碼),有54只產品機構投資者持有比例超過90%,其中有34只產品此項佔比超過99%,9只產品此項佔比達100%。

市場觀點普遍認爲,如果一隻基金的機構投資者佔比超過90%,通常是機構定製的委外基金。

普通投資者對於機構持有人比例較高的基金應保持警惕,尤其是小規模基金,一旦贖回份額過高導致基金份額驟減可能觸發基金清盤風險。

有基金研究人士認爲,對基金公司來說,委外產品可以短期內做大規模,但由於投資者結構單一,很容易出現基金的大額申購或贖回,導致基金規模和淨值波動較大,不利於基金公司的穩健經營。

而隨着銀行理財子公司的崛起,嚴重依賴機構委外資金的基金公司,未來面臨的競爭會更加嚴峻。

雖說“背靠大樹好乘涼”,但如何解決權益和固收業務發展嚴重失衡,以及規模過於依賴委外資金的“痼疾”,對於國壽安保新任掌舵者來說,擺在面前的擔子依然不輕。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