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15日,爲期40天的春運正式收官。

交通部數據顯示,2023年春運,全國鐵路、公路、水路、民航共發送旅客15.95億人次,總客流比2022年同期增長50.5%,恢復至2019年同期的53.5%。

從官方統計數據來看,今年春運的實際客流不及預期。在春運開始之前,交通部曾預計,今年春運全國客流總量約爲20.95億人次,將比2022年同期增長99.5%,恢復到2019年同期的70.3%。

但在公衆的感受中,今年春節,回家過年的比例似乎應該高於這一數字。在界面新聞1月21日刊發的春運報道中,有讀者評論,“據我的觀察,小區內留下過年的大約只有25%,跟2019年沒多大差別”。

實際客流低於預期,一個很重要的因素是大批人羣提前返鄉。去年12月疫情防控政策放開後,不少務工人員立刻啓程回家,高校也普遍提前放寒假。大量學生和務工羣體在春運開始之前就已經回到家中,這部分人口流動並未被統計在春運客流中。

更重要的是,春運出行方式正在改變。除了火車、飛機和大巴,選擇自駕回家過年的人越來越多。

在蘇州工作的彭先生,今年春節前與妻子和孩子一道,自駕行駛1800公里回到四川老家。彭先生告訴界面新聞,2020年之前,他們回家都是選擇高鐵或者飛機,2020年初疫情爆發,因擔心途中感染,才第一次長距離自駕回家。他發現,長途自駕雖然累一些,但往返可以攜帶更多物品,回到老家後駕車出行也更加方便,所以後續幾年便一直開車回家。

數據顯示,2023年春運,鐵路、公路、水路、民航的客流均沒有恢復到2019年的水平。但今年春運期間,全國高速公路小客車流量卻比2019年同期增長17.2%。

交通部表示,今年春運自駕出行人數創歷年最高,1月27日(正月初六)高速公路小客車流量達6029.1萬輛次,爲歷史峯值。

交通部歷年發佈的春運客流數據,涵蓋的只是營業性客運量,包括鐵路、航空、公路客運(客運大巴)和水路客運,不包括龐大的自駕出行的人羣。而要更加準確地觀察這場世界上最大的年度人口遷徙,自駕羣體顯然不能忽視。

2月16日,交通部發布春運總結數據,除了常規的客流情況,首次提出“全社會人員流動量”這一概念。

交通部公路科學研究院一位長期研究綜合交通的人士對界面新聞表示,發佈全社會人員流動量意義重大,不但統計了營業性道路客運流量,還把自駕流量也納入了統計中,可以更好地反應春運期間全社會的人員流動。

數據顯示,今年40天春運,中國全社會人員流動量約47.33億人次。這其中,營業性客運量15.95億人次,佔比33.7%;高速公路小客車流量累計11.84億輛次,載客量約爲31.38億人次,佔比66.3%。由此可見,在全社會人員流動量中,自駕人羣佔比已超過一半。

中國機動車保有量連年上漲,是自駕出行人羣增加的基礎,春節期間小縣城堵車成爲常見現象。截至2022年末,全國機動車保有量爲4.17億輛,而2012年的機動車保有量爲1.21億輛,10年間翻了3倍多。

同時,春節假期內,7座以下小客車高速公路免費通行的政策,也在一定程度上刺激了自駕出行需求。

未來,關注春運期間的人口流動將不僅只看客流數據,全社會人員流動量或將成爲新的度量標準。

責任編輯:劉萬里 SF014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