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視點

2月19日,是今年的世界鯨魚日。

然而,在這個本該喚起大衆關注、保護鯨魚的日子裏,卻傳來一則令人痛心的消息——據新京報2月19日報道,一頭侏儒抹香鯨2月15日在海南三亞角頭灣擱淺後,即刻被救援人員轉運救助,卻仍不幸於2月16日晚死亡。

工作人員對其解剖後發現,該侏儒抹香鯨胃內有大量塑料垃圾,並且寄生了大量線蟲,心臟有瘀血塊,肺部輕微病變並有少量積水,還孕有一頭剛成形的雄性鯨。

此次在海南發現的侏儒抹香鯨是抹香鯨的近親,只是體型要小得多,都屬於齒鯨,靠捕食各種水生動物爲生。因此,它們極易把漂浮在海洋裏的各種人造垃圾和廢棄物品當做獵物而誤食。

這些進入海洋生物體內的塑料微粒,又會通過食物鏈循環進入人體,直接威脅到人類健康安全。因此,宏觀上減少塑料使用,已經成爲人類共識。

2022年召開的聯合國環境大會第五屆會議續會上,世界各國政府已經在討論制定首個應對塑料污染的全球條約的途徑。我國政府也早於2008年開始實行“限塑令”,在全國範圍內禁止使用輕薄的塑料購物袋,升級版“限塑令”更是規定到2025年,全國將逐步淘汰一次性塑料產品。

但在具體操作層面,我們也不能忽視,社會生活形態的變化對“限塑令”的影響。一次性購物塑料袋的使用被逐漸限制的同時,外賣、快遞等消費形式的爆發式增長,又大幅拉高了塑料製品的使用量。

“限塑”成功的核心,還是一本經濟賬。這就需要做好新興環保材料技術攻關和原材料降本,以切實降低塑料的環保替代品使用成本,提高市場接受度。

在世界鯨魚日,侏儒抹香鯨死於塑料垃圾的消息令人痛心,其實也是來自鯨魚的一次抗議。人與自然的關係十分微妙,氣候異常、自然災害、新發疫病的出現,都是自然對人類提出的無聲警示,我們不能繼續無視下去了。

□周威(科普作者)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