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着寒假結束,旅遊市場也迎來了錯峯遊的最佳時機,性價比突出的特價機票也越來越多。但對於中老年人等一些出行經驗不夠豐富的消費者來說,在沒有看清、弄懂特價機票的諸多附加條件時就貿然下單,很容易貪小便宜喫大虧。

行李託運比機票貴

“我看直飛的航班都比較貴,就選了中轉的航班便宜一些。沒想到,後來加上行李託運費用反而花了更多的錢!”家住濱海新區的小文向記者講述了自己出遊的“囧事”。春節前夕,她帶着家裏幾位老人去海南度假,爲了圖便宜選擇從武漢、上海等地中轉再飛往海口,往返的航程一共分爲四段。沒想到的是,行程中從海口至上海的一段航程,特價機票“附加條件”較多,除了不包含托運行李,對手提行李的長寬高還規定不能超過20釐米、30釐米、40釐米,也就是說常見的20寸登機箱甚至是稍微大一點的手提包都無法帶上飛機,只能額外花費數百元自費託運。對此,很多經常出行的消費者均表示遭遇過類似經歷,尤其是廉價機票,普遍不包含行李託運,而手提行李的尺寸各家公司的要求和實際執行的尺度也參差不齊,行李比機票貴的情況也時有發生。

分段行程留中轉時間

除了行李等附加條件以外,選擇第三方目的地中轉的方式來省錢,也有很多需要注意的隱形風險。比如,一些“精明”的旅遊玩家會把一段長途行程分成兩段甚至三段來分別購買機票。業內人士提醒,這種方式中,前序航班跟後續航班沒有任何關聯性,一旦前序航班晚點或取消導致錯過後續航班,產生的改簽、退票等損失,航空公司是不會進行額外賠付和處理的。如果後續行程無其他航班可改簽,那消費者更可能面臨整個行程“泡湯”的巨大損失。對此,建議消費者訂票時,針對一些準點率不高的前序航班,可以安排在中轉地區留足停留時間,或者乾脆安排在中轉地停留一天以保證後續航班能夠順利“銜接”,同時也可以考慮購買延誤險等保險產品來爲可能出現的風險進行保障。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