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27日晚,出差途中驚聞厲以寧老師仙逝,內心萬分悲痛!厲以寧老師作爲中國經濟體制改革的積極倡導者,是改革開放時代的代表之一,影響深遠。作爲一個曾心懷學者夢想的經濟學票友以及市場經濟的踐行者,厲以寧老師不僅是我思想的啓蒙人,也是我事業的引路人。

1979年,我考入武漢大學政治經濟系,開啓與經濟學的不解之緣。入學不久,後來成爲我博士導師的董輔礽先生回母校作了一場空前轟動的關於經濟體制改革的學術報告,全面、系統、深刻的提出經濟體制改革的核心是政企分開,政企分開的核心是改革國有經濟,改革國有經濟的核心是改革國有企業,尤如一聲春雷在人們的思想領域裏炸開。當時改革剛剛啓動,人們的思想和政治觀念還相當禁錮,這樣的觀點和言論是需要極大的政治勇氣和對真理的執着追求才能做到的。也是因爲聽了這次報告,我視董老師爲榜樣,也有意識地去了解改革相關的理論和觀點,就關注到了厲以寧老師。

大學畢業後,我如願進京到對外經濟貿易合作部國際貿易研究所發達國家研究室從事經濟研究。那時候董老師是武漢大學北京校友會的會長,經常組織在京的校友聚會,對年輕的校友非常照顧。我們也瞭解到董老師跟厲老師是志同道合的朋友,時常藉機向厲老師請教。我讀董老師博士的時候,董老師就請厲老師幫忙指導我的博士論文,他還委託北大光華管理學院的曹鳳岐教授作我的論文答辯委員會委員。2003年董老師病重,病牀上留下的遺言說:“我在武漢大學還有幾位博士研究生,沒有開題,請轉給厲以寧教授繼續指導,讓他們完成學業。”並說:“我的學生都是厲以寧的學生,即使他們已經畢業了,仍是厲以寧的學生。”

改革開放40多年來,我們國家有很多方面的改革,根本性改革就是兩個:一是宏觀層面的價格改革,建立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和經濟制度;二是微觀層面產權和所有制的改革,形成了我們今天龐大的民營企業和企業家羣體。董老師和厲老師都以極大的勇氣衝破理論和思想的禁區,把推動市場經濟的路徑落腳到產權和所有制改革上。董老師因提出發展以公有制爲主導的多種所有制結構等在多個領域爲中國經濟體制改革做出的開創性貢獻,被稱爲中國所有制改革的拓荒者和民營經濟的辯護人,厲老師也因在股份制改革和推動“民營經濟36條”和“民營經濟新36條”出臺而被稱之爲“厲股份”“厲民營”。他們任全國人大常委、全國人大財經委員會副主任期間,還共同參與了《期貨交易法》、《證券法》、《信託法》、《證券投資基金法》、《拍賣法》等重要經濟法律的起草或審議工作。

我曾從產權所有制的角度,把改革開放以來的企業家分爲三波。第一波是以任正非、劉永好等人爲代表的84派,他們下海的時候,中國私營經濟還在探索中,產權得不到保護。第二波就是92派,他們是中國現代企業制度的試水者,1992年原國家體改委先後頒佈了《股份公司規範意見》和《有限責任公司規範意見》,第二年又頒佈了《公司法》,中國的創業企業開始有了明細的產權。第三波就是海歸網絡派,他們從國外引進了創始人制度和期權制度,徹底解決了創業的資本來源和團隊利益分配的問題,讓產權和公司治理更加明晰和科學。經過這三波創業和企業家浪潮,我國的產權制度、資本體系和企業家精神逐步成熟,特別是加入WTO後,創業和企業經營環境就徹底跟國外接軌,推動中國企業和經濟蓬勃發展。

2015年參加厲老師從教60年紀念活動

學之大者,爲國爲民。厲以寧老師、董輔礽老師以及他們那一代經濟學家篳路藍縷、以身許國,把自己的才華、智慧和精力都奉獻給了推進改革和市場經濟建設的偉大事業。今天我們經濟發展取得的成就,還有人們日漸豐裕的生活,離不開他們那一代人的付出。即便不是兩位先生的學生,作爲改革開放和市場經濟的受益者,也當飲水思源、傳薪遞火。

2009年11月 代表中國經濟理論創新獎組委會通知厲以寧老師獲獎

因感念董輔礽老師對我們的教誨以及對中國經濟和學科建設的貢獻,1996年,我們董門弟子以董老師的名義,在武漢大學籌組了董輔礽經濟科學獎勵基金,獎勵武漢大學在經濟學研究和學習上成績卓越的教師和學生。2004年董老師去世以後,我們在原獎勵基金的基礎上發起成立董輔礽經濟科學發展基金會, 並在2008年以基金會爲發起人,與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部、北京大學經濟學院等院校的經濟和管理學院等共同設立“中國經濟理論創新獎”,以推動經濟科學的創新與進步,鼓勵原始創新性成果的湧現,促進中國經濟改革和發展的理論性研究。厲以寧老師是這個獎項的名譽主席之一。2009年,他作爲主要貢獻人的“國有企業股份制改革理論”高票獲得第二屆中國經濟理論創新獎。當厲老師舉起獎盃時,現場掌聲雷動。我也代表該獎項的特別支持單位,給厲老師頒發了獎金。頒獎當天,正好是厲老師80歲的生日。

在董老師去世後,厲老師承老友之願,對我們董門弟子關心照顧更多。儘管那時我已全力投入到泰康的經營中,厲老師仍然沒有放鬆對我理論學習的要求,多次邀我參加北大光華新年論壇、給MBA授課,考校我的學習成果。2013年公司把我在內外部講話的內容整理成《戰略思維》一書,這充其量就是個講話集,但是請厲老師幫忙寫推薦序時,他也欣然允諾。迄今他的序言《在市場中學習、在市場中成長》仍然在鞭策和推動着我。2019年央視財經頻道做了一期關於我的人物紀錄片,節目組找到厲老師採訪,他也毫不猶豫地答應了。

陳東昇:學之大者、爲國爲民,緬懷厲以寧老師

薪火相傳、生生不息。這些年,我和泰康也沒有辜負兩位老師的期望,取得了一定的成績,爲社會做貢獻的能力進一步提升。未來我能夠做的,就是繼續專注主業、專注專業,堅定地做市場的好學生,用市場經濟的方式方法全心全意爲人民服務。

厲以寧老師千古,精神永存!永遠懷念您!

董輔礽同志是我的好友。改革開放之初,我們就經常聚在一起,共同探討如何推進中國的市場化進程,如何實現國有企業的股份制改革。在七屆、八屆(1988-1997年)全國人大期間,作爲全國人大常委,一同參與了經濟轉型中的立法工作。不幸,從2003年起董輔礽同志患上重病,2004年逝世。在病牀上,他的遺言之一是:“我在武漢大學還有幾位博士研究生沒有開題,請轉給厲以寧教授繼續指導,讓他們完成學業。”又說:“我的學生都是厲以寧的學生,即使他們已經畢業了,仍是厲以寧的學生。”我牢記着董輔礽同志的囑咐,指導他們一一完成了博士學位的開題、寫作指導、答辯,並先後通過,取得了經濟學博士學位。

2005年,董輔礽同志逝世一週年之際,我寫了一首詩,紀念這位摯友:

七絕

少年空負神來筆,臨老愧書歸去辭,

誰解馮唐心內苦,黯然又是雪飄時。

本書作者陳東昇是董輔礽同志的弟子,因爲董輔礽同志與我多年相知相交的關係,他對我一直執弟子禮。1992年他辭職從商之後,相繼創建了嘉德拍賣、宅急送、泰康人壽這三家企業,這麼多年,這三家企業在不同的行業和領域都成了佼佼者。作爲師長,我感到很欣慰。

我一直推崇市場化改革,而現代企業和企業家正是市場化的主力。1980年我在一次勞動就業座談會上提出企業股份制改革思路,但因爲當時剛剛改革開放,並沒有引起多少回應。直到1992年鄧小平南巡後,中國才正式確立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改革目標,明確“公司制股份制是建立現代企業制度的有益探索”,這爲一大批企業家登上歷史舞臺創造了思想和體制條件,從此浩浩蕩蕩的創業大潮湧現。“92派” 就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企業家羣體。

堅定的市場化取向和專業化追求,是以陳東昇爲代表者之一的“92派”企業家最大的特點。他們主動從計劃體制內向體制外轉型,成爲最早也是最大範圍脫離原有體制尋找獨立舞臺的一羣人,他們是中國現代企業制度的試水者、實踐者和受益者。

關於“體制內”和“體制外”可能有兩種解釋。一是“體制內”和“體制外” 指人員是不是納入政府或國有企事業單位正式編制之內。納入正式編制的,是“體制內人員”,未納入正式編制的就是“體制外人員”。用這一含義來解釋“92派”,說得過去。另一種解釋是:“體制”一詞就是指經濟體制,而且專門指原有的計劃經濟體制,凡是屬於計劃經濟體制的,就是“體制內”,否則就是“體制外”。所以“92派”就是從“已經有所鬆動的計劃經濟體制”轉到“正在形成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換句話說,所謂“體制內”和“體制外”正是從這個角度來觀察的。實際上,人作爲社會的人,是不可能脫離了任何一種“體制”的,除非他是魯濱遜。這批“92派”企業家,既然率先離開計劃經濟體制,必須善於尋找市場,適應市場,發現市場的空白點,引領一個企業、一個行業, 開拓一方市場。董輔礽同志的弟子中除了陳東昇以外,田源、毛振華等人也都是如此。在市場中學習,在市場中成長,“做市場的好學生”,陳東昇一直以此自勉。我衷心希望他帶領泰康人壽循着市場化道路, 不斷開拓,不斷創新,贏得並且鞏固自己的競爭優勢。

從經濟史上看,保險業起源於西方,它和銀行、證券以及股份制等都是歷史非常悠久的一種商業設計和商業組織、一種制度安排,通過集中管理風險,實現風險的規避和轉移,促進社會可持續發展。我認爲在建設高水平的小康社會進程中,保險業大有可爲。泰康專注於人壽保險,充當人們改善“生活方式”的參謀、顧問,提出“買車、買房、買保險”新三大件。針對中產人羣的家庭需求推出“一張保單保全家”。這些適合於現階段中國國情的設計,使廣大客戶感到滿意。在我看來,特別是爲了應對老齡化社會的日益臨近,泰康人壽率先探索養老服務的新模式,是很有遠見的。

近幾年,陳東昇的事業平臺更大了,他的主要精力除了放在企業的具體管理實務上,也把一部分精力放在了關注公益事業上,放在經濟和社會發展的大問題上,以體現企業的社會責任。他把董輔礽基金會、亞布力論壇,作爲表達對歷史、現實和未來的關切及思考的平臺,這也是我欣賞和欽佩的。一名優秀的企業家一定是有理想,有抱負,具有“家國情懷”的負責任的企業家。

陳東昇這次出版的《戰略思維》一書,體現了他十七年來創辦、管理泰康人壽的諸多思考。這些思考,呈現出了一家企業從無到有,由小長大,由弱變強的發展軌跡,以及陳東昇本人從一個創業者、企業家,再到商業領袖的歷程。這些思考,尊重時間和歷史,不矯飾,不誇張,不溢美成績,不避諱問題,原原本本、實事求是地呈現在讀者面前。他考慮得很細緻,比如說如何建立品牌精神,如何應對高速成長的壓力,如何平衡企業規模、效益、風險,如何建立持續不斷的利潤池等等,都是他所思考的,願意同讀者分享。從某種意義上說,《戰略思維》一書可以成爲研究中國轉型期間企業發展史的寶貴素材和案例。

爲此,我欣然作序,並祝願陳東昇創辦的泰康人壽能夠基業長青,實現“成爲中國人生活的一部分”的夢想。

二〇一三年一月

圖片來源於:北京大學光華管理學院

視頻來源於:《財經人物週刊》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