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7年7月7日,“七七事變”爆發,日寇開啓了全面侵華戰爭。在北平淪陷前,大批的文化界、學術界名流,被迫無奈地踏上了南下的行程。

但令人意外的是,當時文化界的知名人物周作人竟然沒有南下,而是留在了北平,最後淪爲令人唾棄的“漢奸文人”,這是爲何呢?

周作人沒有南下的原因,主要有兩個:一個是因家有日本“悍妻”;另外一個原因則是受北大校長蔣夢麟的委託。

早年在日本留學時,周作人仰慕日本文化,就娶了一位日本妻子——羽太信子。

這位日本女人,左右了周作人的一生,在關鍵的兩件大事上,更是衆所周知:一是周作人與兄長魯迅的決裂;二是周作人在“七七事變”後沒有南下而留在北平,並最後落水出任“汪僞”政權的僞職。

周作人出任僞職時的照片

魯迅先生與弟弟周作人同時在日本留學,1909年,周作人就在日本迎娶了羽太信子,兩年後,周作人帶着這位日本妻子回國。

令周作人想不到的是,一個在日本公寓裏打掃衛生的女人,嫁到中國後,生活反而奢侈到了“揮金如土”的地步。

妻子花丈夫的錢本無可厚非,但周作人的薪金根本不夠她的花銷。當時周家也是一個大家族,周作人結婚後,和母親及哥哥魯迅生活在一起,當時魯迅的薪金最高,自然喫虧,但從小就是家裏頂樑柱的魯迅也不說什麼。

但時間長了,魯迅看不過,也勸過周作人,但周作人作不了日本夫人的主,大哥的規勸只能當做耳邊風。後來,羽太信子甚至還把她的許多日本親屬接來一起住,一切喫穿用度完全日本化,花銷就更大。

魯迅不僅把自己每月的全部收入花光,還把多年的積蓄賠了進去,有時甚至還四處借貸。

有一天,兄弟倆終於爆發了一場大沖突,導致魯迅和周作人分家,徹底搬出八道灣,兄弟倆再也不相來往,這場衝突,對魯迅的打擊甚大,也讓他從此變得更加孤寂寡言。

魯迅在1926年6月11日的日記中記載那天下午他去八道灣取東西,與弟弟和弟媳發生了一場衝突,日記中有“其妻向之述我罪狀,多穢語”等語。至於究竟是什麼“穢語”,外人不得而知。

早在“九一八事變”後,北平的局勢就風聲鶴唳,人人自危,周作人的妻子仗着自己是日本人,每一遇風吹草動,就叫傭人把門外的“周宅”牌子取下,換上“羽太寓”的牌子,並插上日本旗,意思是告訴這裏面住的是日本人,就不要來找麻煩了。

面對妻子的我行我素,周作人這個曾在青年運動中也是叱吒風雲的大將,卻患上了“軟骨症”,無可奈何地聽之任之。

當局勢越來越緊張時,周作人也曾鼓起勇氣和妻子商量要不要南下,結果不出所料,遭到了妻子的嚴厲斥責。

這個也不難理解,羽太信子是日本人,如今看到日本人來了,那不是等於看到孃家人了嗎?何況一貫養尊處優的她,可不是能跟着南下一路喫苦的人。

於是,周作人再也不提南下之議,他怕老婆,不願也不敢違揹她的想法,最終留在了北平,並逐漸身不由己地當上了漢奸文人。

當然,還有另外一個原因,那就是時任北大校長蔣夢麟曾委託周作人,讓他留在北平,看守校產,畢竟,周作人留過日,會日語,還有個日本太太,一切有事都好商量。

據多年後蔣夢麟的回憶錄裏記載:“抗戰的時候,他(指周作人)留在北平,我曾示意他,你不要走,你跟日本人關係比較深,不走,可以保存這個學校的一些圖書和設備。於是,他果然沒有走。”

周作人留在北平後,在保護北大校產、掩護國民黨地下工作者等方面也確實做出過貢獻,但這也只是他在順從日本妻子的意思後,不肯南下,以此爲由的一個藉口而已。

北平淪陷後,日本人一看周作人沒走,可是欣喜萬分,因爲,他們需要這樣一個文化界的大名人,來爲侵略者的他們做出裝點門面的樣子。

周作人在當時有多大的影響力,我們可以從郭沫若發表的《國難聲中懷知堂》可見一斑:

“如果周作人真的可以飛到南邊來,比如就像我這樣的人,爲了換掉他,就死上幾千幾百個是不算一回事的。”

這真是非常高的評價,可以說直接把周作人捧到了天上,可惜,周作人最後還是沒能堅守住底線,淪爲了漢奸文人。

不過,周作人即使被稱爲漢奸文人,但他在出任僞職前後,並沒有做過惡,沒殺人沒放火,只是身不由己地出任過一些汪僞政權教育部門上的職位,這些,並不能埋沒他“五四”時期的光芒,不能抹殺他三十年代散文創作的成就,以及解放後翻譯日本、歐洲古典文學的功勞。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