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經營報 本報記者 杜麗娟 北京報道

在黨的二十大報告首次明確提出加快建設農業強國戰略體系後,2023年中央一號文件進一步提出,要立足國情農情,體現中國特色,建設供給保障強、科技裝備強、經營體系強、產業韌性強、競爭能力強的農業強國。

全國兩會期間,全國人大代表、中國社會科學院農村發展研究所所長魏後凱就加快建設農業強國提交了相關議案。他表示,當前應該制定加快建設農業強國規劃,做好整體謀劃和系統安排,並同現有規劃相銜接,分階段紮實穩步推進農業強國戰略體系。

全國人大代表、中國社會科學院農村發展研究所所長 魏後凱

《中國經營報》記者獲悉,2021年3月,在第十三屆全國人大第四次會議上,魏後凱曾提交“關於加快推進農業強國建設的建議”。“當時我提出在開啓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新徵程中,亟須把加快農業強國建設提上議程,並將其納入我國強國戰略之中,擺在更加突出的重要位置。”魏後凱說。

時隔兩年,該議案的實施情況再次受到社會關注,與此同時,農業強國建設也被正式納入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建設戰略體系。

在今年提交的議案中,魏後凱也提出了自己的建議。他認爲,加強農業強國建設可以從三方面入手。

一是將農業農村教育、科技和人才作爲優先領域。

衆所周知,加快建設農業強國是一項長期的艱鉅任務,必須分階段持續推進。根據我國現代化強國建設的總體安排,加快建設農業強國大體可分爲三個階段進行:前五年在全面推進鄉村振興中,着力做好強國建設規劃和組織制度設計,奠定加快建設農業強國的制度框架和政策體系;到2035年,基本實現農業農村現代化,農村基本具備現代生活條件,農業強國建設取得實質性進展,一些重要領域進入農業強國行列;到2050年,如期全面建成綜合型的現代化農業強國。

黨的二十大報告明確指出,到2035年要建成教育強國、科技強國、人才強國,這裏也包括作爲短板的農業農村教育、科技和人才。“基於此,在加快建設農業強國的過程中,應將農業農村教育、科技和人才作爲優先領域。”魏後凱說。

他建議,相關部門要加大投入和政策支持力度,儘快補齊短板和薄弱環節,使之到2035年能夠符合建成教育強國、科技強國、人才強國的需要,從而爲最終如期建成現代化農業強國提供堅實支撐。

二是明確不同地區在農業強國建設中的功能定位。

長久以來,我國作爲一個人口衆多、消費市場巨大的發展中大國,國內市場對各種農產品的需求量很大。因此,中國需要建成的農業強國將是農林牧漁業及相關產業全面高質量協調發展的綜合型農業強國。

不同於一些小國和特色型農業強國,中國在確保糧食安全和農民增收的前提下建設綜合型農業強國難度更大,任務更爲艱鉅。

對此,他建議,在編制加快建設農業強國規劃中,應充分體現分區分類的思想,根據各地區的具體條件明確其功能定位,優化農業強國建設的空間佈局。

三是積極開展農業強省強市強縣創建示範工作。

農業強省、農業強市、農業強縣是農業強國建設的重要載體。在全面加快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新徵程中,要把農業強省強市強縣建設作爲加快建設農業強國的主抓手。

從實踐情況看,近年來,一些省份提出建設現代農業強省,並在多方面開展了積極有益的探索。有的還提出建設種業強省、糧食產業強省、休閒觀光農業強省、林草產業強省、茶葉強省、畜牧業強省、奶業強省、漁業強省、水產強省等。

針對上述情況,魏後凱建議,可以採取省部共建的方式,鼓勵和支持有條件的省份加快建設農業強省。此外,還要組織有關力量研究制定科學的指標體系,在全國範圍內分期分批推進農業強市、農業強縣創建示範工作,充分發揮農業強市強縣的示範、引領和帶動作用。同時,國家可以在資金投入和政策上,對農業強省強市強縣給予相應的支持。

(編輯:孟慶偉 校對:燕鬱霞)

責任編輯:石秀珍 SF183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