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洛杉磯3月8日電(記者譚晶晶)美國羅切斯特大學8日表示,該校研究人員研發出一種在室溫和相對較低壓力條件下表現出超導性的材料,這被認爲是一項歷史性突破。但這一研究成果能否得到認可,還有待於後續其他研究組的重複驗證。

羅切斯特大學在其網站發文稱,該校機械工程系及物理學與天文學系副教授蘭加·迪亞斯率領的研究團隊研發出的這種超導材料由氮、氫和鑥組成,它在約20.6攝氏度的溫度和10千巴(相當於標準大氣壓的1萬倍)的壓力下表現出超導性。該研究8日發表在英國《自然》雜誌上。

超導體是指在特定溫度下可實現電阻爲零的導體,是一種比常規導體更爲優越的無損耗導電材料。現有超導材料大多需要在極低溫度下才能工作,這大大限制了它們的大規模應用。研發出一種室溫超導材料一直是全球物理學界尋求突破的方向。

羅切斯特大學介紹,該校研究人員創造了一種由99%氫氣和1%氮氣組成的氣體混合物,將其放入裝有純鑥樣本的反應室中,讓這些混合物在約200攝氏度的溫度下反應兩到三天。當混合物在金剛石壓砧中被壓縮時,顏色出現變化:其在超導狀態開始時,顏色從藍色變爲粉紅色,然後變爲亮紅色的非超導金屬態。

研究論文稱,還需要進一步的實驗和模擬來確定氫和氮的確切化學計量及其各自的原子位置,以進一步瞭解該材料的超導狀態。

迪亞斯表示,這種超導材料的研發預示着室溫超導體及應用技術的曙光到來。這將使超導電子消費產品、能量傳輸以及磁約束聚變的改進等成爲現實。

這一研究成果轟動科學界,但也有不少人持觀望態度。迪亞斯團隊2020年10月就曾在《自然》雜誌論文中報告了一種含碳、硫、氫的化合物在15攝氏度下表現出超導性能。但2022年9月,在所有論文作者都不同意的情況下,《自然》雜誌編輯部因這一論文實驗數據遭質疑等原因撤掉了這篇論文。(完)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