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百萬醫療險、惠民保等短期健康險市場十分熱鬧,但健康險市場的主戰場還應當是中高端醫療保險,特別是長期醫療保險市場。

證券日報記者 冷翠華

“根據2022年的數據,重疾險新單已經出現四連降。”一位業內人士對《證券日報》記者表示,從保險行業健康險整體發展來看,目前仍面臨增長“失速”的煩惱。

對此,業內人士建言,健康險消費應該是短期、中期和長期兼顧,多層次平衡發展。對保險機構而言,切忌扎堆短期低端市場,同時必須推進保險產品和健康管理的融合;對消費者而言,要有科學的消費理念,避免完全用短期保障替代長期保障,防止老年保障缺失。

人身險公司健康險負增長

數據顯示,2022年,保險行業健康險保費收入8653億元,同比增長2.4%,增速較2021年進一步下降。同時,人身險公司和財產險公司的保費增速明顯分化。其中,人身險公司去年健康險保費收入約爲876.5萬億元,同比下降3.36%;財產險公司去年健康險保費收入約1580億元,同比增長14.66%。

對此,樂橙雲服執行總裁魯田天對《證券日報》記者表示,前幾年受疫情影響,居民的儲蓄意願增加而消費意願下降,部分健康險的消費需求短期內被抑制。從保險產品配置和客戶端結構來看,一、二線城市居民的重疾險配置的比例較高,同時,百萬醫療險以及惠民保的出現和普及,降低了部分消費者的保險配置需求。從產品端來看,健康險市場缺乏創新,主要依靠產品迭代和拼價格的方式來競爭,邊際效應遞減,目前市場上仍然缺乏真正能鏈接保險與健康生態的創新型產品,這是健康險市場增長乏力的主要原因。

“近年來,我國健康險市場經歷了兩次較爲明顯的消費降級,導致重疾險新單持續下滑,健康險整體保費滯漲。”瑞士再保險中國原總裁兼瑞再北分原總經理陳東輝對《證券日報》記者表示,健康險分爲重疾險和醫療險,前者具有保險期限長、保費較高等特點,後者具有保額高、保費低、期限短等特點。

陳東輝表示,重疾險和醫療險本質上是不同的產品和不同的作用,但反映在市場終端,就會出現替代效應,件均保費低的保險替代了件均保費高的產品,疊加近年來人們對未來收入預期謹慎,消費意願下降等因素,最終導致上述結果。

短期健康險承保虧損多

相關數據顯示,健康險行業賠付率並不算高,但多家險企健康險承保虧損,出現分化現象。

據記者不完全統計,納入統計的56家財險公司中,賠付率超過100%的有8家,賠付率在70%至100%的有5家,賠付率在50%至70%的有11家,賠付率在20%至50%的有23家,其餘公司賠付率低於20%。同時,納入統計的81家壽險公司中,賠付率超過100%的有1家,賠付率在70%至100%的有8家,賠付率在50%至70%的有5家,賠付率在20%至50%的有44家,其餘公司賠付率低於20%。

從行業整體來看,個人短期健康險賠付率並不算高,但從經營結果來看,不少險企健康險承保虧損。“主要問題還是在費用率上。”陳東輝表示,財險公司開展個人短期健康險這種“量大面廣”的業務比較依賴互聯網平臺等第三方渠道,付出的成本也較高。同時,除了個人短期健康險,部分險企還經營大病保險、惠民保等團體健康險,這些業務多帶有政策屬性,這些業務的賠付率大多比較高,這也是造成險企健康險經營虧損的一個原因。

“目前我國商業健康保險賠款佔衛生總費用的比重仍然較低,健康險的發展空間仍然廣闊。”魯田天表示,從不同公司來看,業務規模較大、覈保嚴格的險企賠付率相對穩定且處於較低區間;業務規模較小的險企受個單賠付的影響較大,年度賠付率波動明顯。部分中小險企過度追求產品競爭力導致定價不足,盈利主要依靠利差,波動性較大且可持續性較差。保險公司應當在產品設計上拋棄價格戰思路,轉爲保險與大健康深度融合,解決客戶的健康問題,以迎來新的業務增長點。

陳東輝認爲,近幾年,雖然百萬醫療險、惠民保等短期健康險市場十分熱鬧,但健康險市場的主戰場還應當是中高端醫療保險,特別是長期醫療保險市場。

陳東輝表示,產險的邏輯以匯聚同類風險、通過大樣本實現個體互助爲主;壽險的邏輯以個人長期儲蓄、跨越期限實現積累和調劑爲主;健康險則屬於居中業務,既有當期的羣體互助(短期健康險),也有個人的年輕時積累、年老時享用的跨期儲蓄(長期健康險)。因此,對險企而言,切忌扎堆短期低端市場,在供給側要進行均衡佈局,同時將保險與健康管理、慢病服務等增值服務融合在一起。對消費者而言,則要注重短期保障和長期積累、長期保障的平衡。只有“兩條腿走路”,健康險市場才能得到充分發展。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