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張小嫺說:

“有一些人,這輩子都不會在一起;但是有一種感覺,卻可以藏在心裏一輩子。”

這個世界上,有許多事情是人力所無法改變的。

比如:水滿則溢,月盈則缺,愛而不得,求之不能。

人在年輕的時候,戀愛觀是這樣:

遇到了喜歡的人,即使前路再難,也想去嘗試一番;不管結果如何,只要自己努力就夠了。

但過了25歲,人就進入“成年後期”的階段,這時的戀愛觀又變成了:

優柔寡斷,畏畏縮縮,瞻前顧後;只要再努力一下,兩個人就會是另一種結局,可他還是放棄了。

成年人的感情走到最後,是什麼樣的狀態?

大概就是:不主動,不聯繫也不會刪除。

1、陷入“你不主動,我也不會主動”的對抗之中

知乎上有個問題:

“爲什麼成年人會陷入你不主動,我也不主動的怪圈之中?”

關於這個問題,就是“期待”與“回應”之間出現了偏差。

“每個人都渴望得到回應,付出了情感,希望被對方回應;付出的物質,希望被對方回饋。當期待與現實存在很大的落差,感情的裂痕和間隙也就越來越大。”

兩個人感情走到最後的明顯標誌是:不再主動。

他不會主動給你發消息,不會主動爲你付出,不會主動關心你,更不會主動幫你分擔生活的煩惱,工作的壓力,情緒的低谷期。

他已經開始過上了沒有你的生活。

心理學上將其稱之爲“情感忽視”。

你的情感,情緒,付出,總是被他忽視;他對你的一切,都選擇性視而不見。

感情走到這一步,就已經說明很多問題了。

對於深愛的一方來說:

“無論我爲你付出了什麼,那都是我心甘情願的,我不期待在你身上獲得同樣的回饋,只希望你給我一些情緒波動。”

對於不愛的一方來說:

“即使你爲我付出再多,可我對你的感情,早就隨着漫長的生活消磨殆盡了;你很好,但不再是我喜歡的人了。”

2、不聯繫也不會刪除

你的微信好友裏,是否也有這樣的人?

他們各自躺在彼此的好友列表中,從來都不會主動給對方發消息,默契地不聯繫彼此。

也不知道保留了多久,你知道即使你結婚生子,有了自己的家庭,也不會把對方刪除。

未必是執念,未必是愛,只是在對方身上,傾注了你太多的青春與回憶。

面對彼此,你們不知道該以“什麼身份”出現在對方面前。

多說一句,是打擾。

最終,只能以這種默契的,不再打擾的方式,見證着對方的生活。

默默地看他的朋友圈,默默地回憶着你們在一起的點點滴滴,但也僅此而已。

心理學上有個概念叫“白熊效應”。

你告訴一個人不要去關注那頭白熊,他腦海裏的畫面,卻不受控制地想起白熊的身影。

錯過的愛人對你來說就是那頭白熊。

你越是想忘記,就會發現他在你記憶中的印象就越深刻。

你唯一能夠做好的事情就是:不主動聯繫,不主動打擾。

真正放下一個人,從來都不是將對方從自己的生活中徹底抹除,而是從心裏面遺忘。

作家顧漫在書中寫下這樣一段話:

“我一生中最幸運的兩件事:一件是時間終於將我對你的愛消耗殆盡,一件是很久之前的某一天,我遇到你。”

遇到對方,愛上對方,開始了一段難忘的戀愛,這是生命中無法割捨的回憶;

看清對方,離開對方,又是你爲後半生做出的最理智的決定。

或許你們還彼此相愛,但只有你知道,有些人即使相愛,也未必能在一起。

爲什麼相愛的人,卻不能在一起?

1、三觀不合,無法真正接納彼此的靈魂。

2、生活習慣不和,並且都不願意爲了對方而改變。

3、現實條件的巨大差異,雙方的家庭都無法接受對方的存在。

當感情面臨這些“抉擇”,就足以消磨掉彼此之間的愛意。

到最後,沉默、冷處理、不回應,就是你們之間愛意走到消亡的必經之路。

無論怎麼說,愛過就沒有遺憾。

有些人不在一起,卻留在心裏;無論哪種原因分開,過好當下,抓住未來就好了。

今日話題:

你爲什麼會跟愛的人分開?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