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聯社4月3日訊(記者 黎旅嘉 高豔雲)4月2日,在由濟安金信和財聯社共同舉辦的“商業銀行理財研討會”上,多位專家及業內人士共同就資管新規背景下銀行理財市場發展機遇、挑戰及建立、健全銀行理財市場第三方評價機制必要性等話題進行了充分探討。

銀行理財產品作爲各類資金間接參與資本市場的重要工具,不同類型的產品有不同的定位和特點,在打破剛兌後,如何選擇這些產品,已構成習慣買銀行理財投資者的痛點。而如何全面有效監管銀行理財市場對於監管者來說也是一大突出難點。與會各方普遍認爲,銀行理財市場中第三方評級機制的建立和健全將是一條可行的解決途徑。未來,濟安金信將攜手財聯社聯合推出銀行理財評級。

濟安集羣輪值董事長韋洪波表示,資管新規背景下,當前理財產品基本實現淨值化。與此同時,新的理財公司也在不斷開業,理財產品創新不斷,投資者數量也在持續增長,對於市場各參與方而言,2023年的理財市場機遇都將大於挑戰。上述背景下,第三方評級機構在銀行理財市場將會有所建樹,濟安金信將持續秉承切實爲投資者服務的初衷,爲投資者把好風險關,爲行業健康高質量發展做出積極貢獻。

資管新規下銀行理財迎來更大發展機遇

中央財經大學中國銀行業研究中心主任郭田勇在今日舉行的銀行理財交流會中表示,隨着居民收入不斷增加及個人理財需求不斷提升,資管行業的未來發展依然強勁,而銀行理財的標準化將也爲整個行業創造出前所未有的機遇。

同時,郭田勇指出,在以“打破剛性兌付”爲特點的資管新規正式實施背景下,銀行理財在資產端勢必將造成在公允價值的波動,但在這一過程中銀行理財不應丟棄“銀行”二字。

華夏理財總裁苑志宏認爲,銀行理財業發展到了新階段,保持行業高質量發展的核心要義有三個方面,一是合規穩健經營是底線,要追求可持續發展,絕不能走野蠻生長的老路;二是堅守絕對收益定位不動搖,這在共同富裕大背景下更具意義,“給投資者真金白銀的實實在在的收益很重要”;三是提升金融服務實體經濟的能力,發揮行業對國民經濟的支持性作用。

中財龍馬學院執行院長萬剛提到,隨着資管新規的實施,理財市場格局出現巨大變化,銀行理財在其中也佔據相當位置。

銀行理財產品出現淨值波動,極大增加了投資者選擇理財產品的難度,如何改善這一狀況?萬剛認爲,銀行理財機構應在產品前期增強獲取資產的能力,產品運營期間提升風險研判能力,從而達到規避淨值波動,穩定投資者。

“此外,由於產品結構設計相對此前更爲複雜,這些變化都意味着銀行理財的市場參與方對投資者教育的工作任重而道遠。”萬剛稱。

萬剛表示,在銀行理財市場中適度引入評級機構進行監督,做非專業投資者看得懂的銀行理財評級,讓投資者更清晰地瞭解產品風險屬性,也是完善相關行業治理體系的基礎性工作。

光大理財副總裁李永鋒認爲,我國資產管理行業面臨巨大的發展潛力和增量,各資管子行業之間需要的是相互協同與協作,不需要的是無效內卷和存量博弈。一方面需要守正創新,持續提升產品的差別化和服務的精細化;另一方面需要精誠協作,優勢互補,取長補短,共同爲客戶創造價值。

上海金融與發展實驗室主任曾剛表示,由於特定目的以及特殊的資本結構要求,銀行理財子公司在當前治理體系仍有待在構建股權結構更加適度多元化、完善內部治理機制、建立內部監督體制、強化外部監督以及市場力量長期約束這五大方面進行改進。

“在產品愈加豐富、品質日趨多元、結構更加複雜的趨勢下,立足於買方市場的第三方評級機構的存在顯得愈發重要且必要。”曾剛如是說。

建立健全三方評級機制愈發重要

銀行理財產品作爲各類資金間接參與資本市場的重要工具,不同類型的產品有不同的定位和特點,在打破剛兌後,如何選擇這些產品,已構成習慣買銀行理財投資者的痛點。而如何全面有效監管銀行理財市場對於監管者來說也是一大突出難點。這一背景下,業內人士普遍認爲,銀行理財市場中第三方評級機制的建立和健全將是一條可行的解決途徑。

事實上,第三方評級機構本質上是一種社會中介服務,一方面,對於商業銀行和理財公司而言,通過對理財產品和管理人進行多維度的分析和評價,有利於銀行全面把握產品競爭優勢與存在問題,幫助銀行制定更好的營銷策略,提升綜合管理水平。另一方面,爲投資者提供與銀行理財相關的資信信息,也將爲其做出正確投資決策提供重要參考依據。

同時,第三方評級還是國際金融市場的通行做法,在國內則屬於起步不久。不過,在推進銀行理財市場第三方評級機構建設及評級應用的過程中各方也要着重在堅持客觀公正、堅持產品評級客觀體現公允價值、堅持動態調整和更新評級結果三個方面發力。

首先,要堅持評級的客觀認定原則,不能爲評級而評級;同時要對投資者負責,評級目的是幫助投資者更好地理解產品特點,揭示風險因素,在符合客戶風險承受能力的範圍內,爲投資者賺取合理收益提供參考依據。

其次,第三方評級機構對理財產品的評價體系需要不斷根據市場、監管等因素動態調整,例如以一定週期內,各自產品的業績比較基準進行加權平均爲指標,以業績比較基準偏離度爲評判標準,充分客觀地體現產品公允價值。而不是以公司爲主體,去計算所有理財產品的收益率。

最後,堅持動態調整和及時更新評級結果,落實監管機構對理財產品市場的動態監管要求。評級的最終服務對象爲投資者,所以應從投資者角度出發進行客戶畫像建模,參照評級結果,結合金融市場環境及經濟形勢對資產配置進行動態調整。客戶可根據風險承受能力與風險容忍度,在不同時間節點配置適合投資者的資產組合,幫助客戶穩健穿越牛熊市,完成客戶長期理財目標。第三方評級體系在不斷跟蹤落實動態監管要求的同時,能夠進一步促進和引領投資理財機構在產品設計和管理方面的規範化。

此外,對銀行理財產品進行客觀公正、動態評級,也將幫助投資者在紛繁蕪雜、規模龐大的理財產品中找到適合自身風險偏好與投資預期的產品,從而獲取長期穩定的收益。對監管者而言,評級結果能夠給予監管者科學而全面的參考,也將爲其加強金融監管、規範市場秩序、促進金融市場健康有序發展提供重要的抓手。

因而,從長遠來看,隨着商業銀行理財業務和公募基金的發展,在產品愈加豐富、品質日趨多元、結構更加複雜的趨勢下,立足於買方市場的第三方評級機構的存在顯得愈發重要且必要。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