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硅谷銀行的突然倒閉不同,瑞信銀行“爆雷”可謂是多年的沉痾痼疾所致,是多種“基礎病”積重難返的必然結果

作者|湯柳  夏詩園‘國家金融與發展實驗室,審計署審計科研所’

文章|《中國金融》2023年第7期

2023年3月註定是一個多事之春。繼美國硅谷銀行(Silicon Valley Bank)、簽名銀行(Signature Bank)倒閉之後,成立於1856年的瑞士信貸銀行(Credit Suisse,簡稱瑞信)也陷入重大危機。瑞信是瑞士第二大銀行,2021年底瑞信的資產管理總規模高達1.7萬億美元,是全球系統重要性銀行之一。其資產規模超過當年引發次貸危機的雷曼兄弟,論全球影響力更是遠超硅谷銀行。硅谷銀行、簽名銀行的倒閉加上瑞信“爆雷”警報,一連串的事件加劇了投資者對銀行體系穩健性的擔憂質疑,歐美銀行業上市公司的股價相繼出現暴跌,金融市場一度恐慌情緒蔓延。爲了避免重蹈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覆轍,在瑞士政府的撮合下,3月20日第一大銀行瑞銀集團(UBS)宣佈以30億瑞士法郎(合32.5億美元)的對價收購瑞信。這意味着這家擁有167年曆史的老牌銀行將就此退出歷史舞臺。

百年老店毀於一旦

與硅谷銀行的突然倒閉不同,瑞信“爆雷”可謂由多年的沉痾痼疾所致,是多種“基礎病”積重難返的必然後果。

早在2014年5月,瑞信就因爲幫助美國客戶逃稅,被美國司法部判處25億美元罰金,成爲近20年來在美國被指控刑事犯罪的最大銀行。2019年在美國上市的瑞幸咖啡財務造假東窗事發,瑞信作爲其IPO主要承銷商也備受指責。2021年3月,美國對沖基金阿奇戈斯資本管理公司(ArchegosCapital)爆倉,使瑞信遭受了47億美元的損失。事後的一項獨立調查證實,瑞信在此次事件中存在風險管理和監督機制失靈問題。2022年初,瑞信發生用戶數據泄露事件,涉及1000億瑞士法郎的近3萬個賬戶信息被匿名信源泄露給《南德意志報》,並擴散到多家西方主流媒體。對管理來自全球客戶上萬億資產、號稱保密最嚴格的瑞士老牌銀行而言,這一醜聞令瑞信的市場信譽受到廣泛質疑。2022年2月27日,瑞士最高刑事法庭判定瑞信幫助保加利亞販毒集團洗錢罪名成立,使之成爲瑞士歷史上第一家陷入刑事訴訟並被判定有罪的大型銀行。

2022年俄烏衝突以來,瑞信違背中立傳統,貿然凍結俄羅斯在瑞士的大量資產,從而導致百多年來鑄造的信譽嚴重受損,許多非西方國家的客戶紛紛撤資,瑞信的存款大量流失。有數據顯示,2022年第四季度,瑞信現金存款提取量不斷增加,到期定期存款不再更新。2022年全年從瑞信流出的資金高達1232億瑞士法郎。2022年10月,有關瑞信瀕臨破產的傳聞和諸多客戶緊急撤資的行動,導致美國多家大型銀行紛紛降低與其的直接風險敞口。作爲一家百年老店,近年來瑞信的經營狀況惡化速度之快令人瞠目。相關年報顯示,2019年和2020年瑞信的淨利潤分別爲34億瑞士法郎和26.7億瑞士法郎;但2021年的經營情況急轉直下,全年淨虧損16.5億瑞士法郎。但真正引發軒然大波是瑞信在2023年2月9日發佈的一份業績快報:2022年第四季度虧損14億瑞士法郎;2022年全年的淨虧損預計將達到73億瑞士法郎,創下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以來的最高年度虧損記錄(2008年瑞信曾經虧損82億瑞士法郎)。不僅如此,瑞信官網於3月14日自曝,在2022財年和2021財年的報告程序中發現“重大缺陷”,未能在內部流程中設計和維持有效的風險評估。與此同時,國際會計師事務所普華永道也對瑞信的年報審計給予了不可信任的評價,瑞信大股東沙特阿拉伯國家銀行(SNB)也再次表示不會增持瑞信股票或進行任何流動性支持。接二連三的利空消息,使瑞信迅速成爲繼美國硅谷銀行和簽名銀行破產之後國際金融市場上最強的“暴風眼”。3月14日,瑞信股票一度下挫30%,5年期信用違約互換合約(CDS)漲至創紀錄的448個基點。

瑞信崩盤直接連累歐美銀行股持續受挫,形成風險共振,即將釀成一場席捲歐美市場的金融風暴。在期待“白馬騎士”無果的情況下,爲了避免重蹈雷曼事件覆轍,瑞士政府和監管當局被迫出手相救。3月16日,瑞士中央銀行表示同意向瑞信提供500億瑞士法郎貸款以補充流動性。但鑑於瑞信每天高達百億瑞士法郎的資金流失,即使這筆借款到位也難以挽回市場信心。3月18日瑞士聯邦政府召集相關部門連夜舉行特別會議討論瑞信的歸屬,最終撮合瑞銀集團收購瑞信。此次併購總對價爲30億瑞士法郎(約合32.5億美元),相當於每股0.76瑞士法郎(合0.82美元),不及3月17日瑞信股票市值的一半。根據交易條款,瑞信股東可以用22.48股瑞信股票換1股瑞銀股票。收購方案宣佈後的第一個交易日3月20日,瑞信股價暴跌52%,從3月17日收盤價2.01美元跌至0.945美元,僅爲2022年初股價的10%左右。

爲了促成此次交易,瑞士政府和中央銀行迅速決定共同爲此次併購提供2090億瑞士法郎的流動性援助和擔保,以重塑市場信心。3月19日,美聯儲宣佈將聯合英國中央銀行、加拿大中央銀行、日本中央銀行、歐洲中央銀行、瑞士中央銀行採取協調行動,通過常設“美元流動性互換協議”增加流動性供應,共同維護金融市場穩定。

瑞信危機的主要原因

瑞信作爲一家綜合性金融集團,在全球50多個國家和地區開設分公司,爲政府、企業和個人提供全方位的金融服務,其業務範圍主要包括投資銀行、私人銀行、財富管理、資產管理等。近年來的資產負債指標顯示,瑞信在資本充足率、全球系統重要性銀行額外監管指標等方面均符合相關監管要求(2022年底瑞信核心一級資本充足率爲14.1%)。儘管如此,公司治理存在實質性問題,內部控制和業務經營模式醞釀了巨大風險。

首先,在內部控制體系上存在嚴重漏洞,導致投資經營屢屢失誤。作爲一家業務遍佈全球的綜合性金融機構,瑞信激進的投資策略,使其非但沒有實現風險與效益的平衡,甚至“無法有效地發現和評估重大風險”,在高風險的投資銀行業務方面連續出現重大損失。

其次,忽視數據安全,無視法律和客戶至上的原則。作爲從事高淨值人士財富管理的知名銀行,瑞信違背瑞士嚴格的銀行保密法和合法經營底線,出現客戶信息泄露和洗錢事件;俄烏衝突以來,瑞信爲了所謂的“政治正確”,隨意啓動對俄金融制裁,動搖了瑞士銀行業“中立”的根基。這類“昏招”嚴重損害了這家百年老店苦心經營建立起來的商業信譽。數據顯示,2021~2022年,瑞信的財富管理規模從2013億瑞士法郎萎縮至1504億瑞士法郎,一年之間下跌25%。

最後,外部環境逆變,金融監管不力。近年來,國際局勢動盪,在新冠疫情和地緣政治衝突等多重因素的衝擊下,全球供應鏈失衡,歐美主要經濟體通脹嚴重,經濟下行壓力加大,貨幣政策由多年的超級寬鬆陡轉至大幅緊縮。外部環境突變對銀行業的經營決策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新冠疫情暴發之後,美歐採取寬鬆的貨幣和監管政策導致銀行資產負債表不斷擴張,充裕的流動性以及市場競爭的加劇,驅使銀行更加熱衷於高風險金融活動。然而,2022年以美聯儲爲代表的歐美央行爲了抑制急劇攀升的通貨膨脹,開啓了持續大幅加息的進程,改變了金融市場流動性,也對金融風險資產價值重估產生巨大影響。對此,許多金融機構並沒有充分評估貨幣政策轉向對自身經營活動的影響,監管當局也對次貸危機以來的監管改革盲目樂觀,監管重點始終落在資本充足率要求等信貸活動領域,對大型金融控股集團的多元化經營業務,特別是影子銀行業務缺乏有效監管,對投資者保護也未有實質性提升。瑞信幾年來在投資銀行業務以及財富管理等表外業務方面接連出現巨大虧損,除了其自身決策判斷失誤,監管失察也難辭其咎。

瑞信事件的餘震仍需關注

瑞士政府與中央銀行和瑞銀聯手相助,最終使瑞信免於破產倒閉,也暫時遏制了這場危機進一步向全球金融市場蔓延。儘管如此,瑞信造成的衝擊效應短期內難以消除,投資者的緊張情緒仍未徹底平息,其餘震需要進一步觀察。

一是利益相關人羣的避險行動容易導致風險積聚。在經歷了歐美銀行連續“爆雷”的打擊後,市場信心短期難以恢復,避險情緒顯著增強。目前,人們對歐美銀行業中潛在的“黑天鵝”存在各種揣測,從而強化了市場的脆弱性。瑞信的股權和債券主體以及業務對象十分廣泛,後續救助方案將涉及衆多利益主體,任何風吹草動都有可能在金融市場引發連鎖反應,甚至導致金融風險突然聚集。比如,救助方案採用了穩定和緊急立法的相關內容而非慣用的股東保護法律,從而導致瑞信AT1(可以簡單地理解爲可轉債)將被減記爲零,這意味着瑞信AT1的持有人將承擔減記帶來的全部損失(這部分減記規模達160億瑞士法郎)。這一做法不僅會導致債權人血本無歸,產生大量法律訴訟案件,即使收購成功也有可能引發金融市場對同類債券的拋售。

二是外溢風險仍需警惕。瑞信“爆雷”損害了瑞士銀行業的可信度,加之國家救助計劃將耗費大量資金,這有可能拖累瑞士經濟增長並導致瑞士政府債券面臨貶值風險。當前,美國銀行業風險尚未完全釋放,而歐債危機一直若隱若現,如果這些風險相互關聯疊加,或將對全球金融市場形成新的風暴。

三是道德風險問題將對金融市場主體產生深遠影響。銀行救助過程中存在的道德風險一直困擾監管當局。對此,歐盟力圖依照巴塞爾協議III大幅提高銀行資本充足率等監管要求,通過強化事前監管來實現銀行的穩健與安全,進而降低道德風險;美國則強調市場紀律,通過權衡監管成本和救助成本來強化“放棄施救”的信號。然而,從硅谷銀行破產和瑞信“爆雷”的最終處理結果來看,它們均在不同程度上獲得了政府的援助,其背後都存在銀行機構與政府和監管當局的博弈,而未充分考慮納稅人和投資者的利益保護。因此,對銀行的救助雖然有助於金融穩定,但同時也將弱化銀行的自律動機,不利於金融市場的長期健康發展。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