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經公衆號鳳凰評論家授權轉載

ID:ifengopinion


公信力陰影難消,又再度收束髮布口徑,恐會進一步加大社會因預警發佈權壟斷而帶來的信任裂縫。


文丨朱昌俊



1月17日晚間,一張“關於暫停霾預報預警業務的通知”圖片在微博上流傳。當晚,中國氣象局相關工作人員證實了該通知的真實性,表示“這次關於暫停霾預報預警業務的通知只是個內部通知,並沒有對外公開發布。是因爲之前氣象局與環保部門在發佈霾相關信息時經常會出現不一樣的情況。這次將要出臺一個聯合工作機制,以後霾預警該怎麼發,由誰來發,會有一個會商機制。”


初看到那則內部通知,不少人都以爲是假消息。因爲大家不相信在霧霾天氣越來越嚴重和常態化的今天,霧霾預警會被叫停。當然,從現在氣象局方面的回應看,通知是真的,但叫停只是暫時的,等到氣象局與環保部門統一發布口徑後,便會恢復霧霾預警。


但這並沒有打消外界的疑慮。一方面,統一霧霾預警發佈口徑非小事,爲何要等到一份內部文件的意外流出,公衆才知情?既然初衷是好的,就應當大大方方提前向社會講清楚,以避免引發誤會和社會恐慌。真等到嚴重霧霾來了,公衆卻不見預警,再來解釋,豈不是更被動?


另一方面,在統一口徑仍在商議的過程中,就先把原有的預警體系全部叫停,是否有必要?相關方面稱,在叫停霧霾預警期間,各地可根據相對溼度,按照霧來開展預報預警工作。可霧霾預警與霧預警有着明顯區別,對於社會的預警作用完全是兩碼事。

 

程序上的問題,尚屬顯而易見。而統一霧霾預警發佈口徑,所可能產生的影響,只有在更長的時間內才能明晰。

 

多個部門分別發佈霧霾預警,若出現數據混亂以至於影響到預警效果,從專業角度加以規範似乎無可厚非。可就目前來看,環保部門與氣象局基於各自的職能與專業側重,發佈各自的預警消息,很難說已經出現干擾預警效果的地步。反倒是在政府空氣質量監測公信力存疑的背景下,多一道發佈口徑,讓公衆多一個判斷數據真實性的參照對象。


預警的效果與權威,從來就不是靠統一和收緊發佈口徑來實現的。既有的公信力陰影難消,又再度收束髮布口徑,恐會進一步加大社會因預警發佈權壟斷而帶來的信任裂縫。因此,發佈口徑的調整,還必須直面這樣的疑問:氣象局與環保部門在發佈霾相關信息時,經常會出現不一樣的情況,到底是數據本身的真實性問題,還只是因發佈口徑不同所帶來的差別呈現?若只是口徑不同,統一口徑則只會在客觀上壓縮社會對於更多數據的知情權。另外,環保部門壟斷髮布口徑後,由誰來監督這一壟斷性權力?


在地方層面,“氣象環保部門聯合加強空氣污染監測預警”其實早已開始。不過,“聯合加強”數據共享是一回事,兩個本來各有監測指標和分工的部門“統一口徑”又是另外一回事。不同的監測數據只能互相印證,一旦搞“合併同類項”,則可能增加失真的風險。

 

2009年4月,環保部公佈的《環境監測管理條例》(徵求意見稿)規定,“未經批准,任何單位和個人不得以任何形式公開涉及環境質量的環境監測信息。”儘管該條例遲到今天還未修訂完成,但其傳遞的對監測信息發佈的嚴控意圖再明顯不過。氣象局與環保部門統一霧霾預警發佈,實質上是率先實現了該修訂意見的目的。


霧霾時代的這一新治理動向,到底會帶來怎樣的後續影響,不久的將來相信就會有答案。至於避免掉入“搞不定霧霾,便先搞定霧霾監測數據”的窠臼,洛杉磯的一個負面例子不妨聊作警示:1997年,洛杉磯南岸空氣質量管理區(AQMD)爲了測定空氣污染物“容量”,所採取的辦法是,把計算機歷史數據中最壞的天氣情況刪除,然後再據此預測煙霧的產生量。結果轉眼間,他們戲劇性地提高了空氣容納力的限值,避免了更嚴厲的治污措施,就這樣像鴕鳥一樣把頭埋進了沙子裏。


- END -

劍客會ijiankehui

原三劍客

有溫度的思想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