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財經雜誌

二十屆中央財經委員會第一次會議日前召開,引發各界廣泛關注。會議針對中國現代化產業體系建設強調指出,要堅持穩中求進、循序漸進,不能貪大求洋;堅持三次產業融合發展,避免割裂對立;堅持推動傳統產業轉型升級,不能當成“低端產業”簡單退出。

中國的傳統產業多以小微企業的形態存在,給人的感覺是比較“低端”,不夠大、不夠“洋”,但長期以來其對中國經濟發揮着不可或缺的作用,擔當着就業主渠道和民生便利化的重要功能,這一點已經爲改革開放的歷史實踐所充分證明。

在構建中國現代化產業體系的新歷史征程中,傳統產業必將發揮至關重要的作用,這一點已逐漸成爲決策層和業界的共識。近來不少業界人士在探討,如何實現作爲傳統產業主力軍的小微企業從“草根經濟”到“樹根經濟”的轉變。“草根經濟”到“樹根經濟”,雖然只有一字之差,卻充分表明人們對小微企業作用的認知發生了深刻的變化。草根經濟更多反映了小微企業的廣泛存在和韌性,更多讓人們聯想到其所代表的人間煙火氣,及其對就業的重要性,以及對宏觀經濟拾遺補缺的作用。如果說草根經濟的說法或多或少強調了小微企業的“低端性”,樹根經濟則意味着小微企業對整個經濟生態的基礎作用,因爲沒有連綿細密豐盛的根系網絡,無以生成又“大”又“洋”的參天大樹。

在數字經濟時代,小微企業不應僅僅發揮拾遺補缺和有益補充的作用,而要力爭成爲數字科技的應用場景和載體,進而成爲數字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近年來的實踐充分表明,應用場景的豐富多元是中國數字科技進步和數字經濟發展的優勢所在,此優勢理應在對傳統產業中的小微企業升級改造中得到更好地發揮。

此外,面對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對小微企業在現代化產業體系中的角色和作用,要從產業鏈和供應鏈完整和安全的高度來加以體認。各方應攜手助推小微企業更好地上鍊入鏈,實現先導產業和傳統小微企業更好的融合發展,在此過程中實現多贏,實現中國產業鏈的擴鏈和強鏈。

上述目標的實現,需要工業互聯網平臺、金融科技和互聯網消費平臺共同發力爲小微企業賦能,讓傳統小微企業獲得更多的產業、金融和算力資源,實現產業鏈、數據鏈、金融鏈三鏈融合,用數字科技紅利助推小微企業轉型升級。

融資難融資貴一直是困擾傳統小微企業發展的老大難問題。爲解決此難題,“滴灌通”“度小滿”們也都進行了諸多探索。實踐證明,小微企業信用數字化和信用場景化,是實現輕資產時代金融賦能的關鍵。這就需要主要針對製造業小微企業的工業互聯網平臺和主要針對服務業小微企業的互聯網消費平臺更多發揮數字化賦能的作用。

近年來,包括美團等擁有算力資源和算法的互聯網平臺企業,通過數字化技術的反哺和賦能,幫助千百萬家規模的小店實現經營在線化、服務標準化,以數字化系統將商家的平均庫存準確率提升至99%,揀貨效率提升52%,全渠道經營成本降低60%,大大降低了各種便利店和特色服務小店等轉型上線的人工成本和時間成本。而此前那些長期被視爲“蒼蠅館子”的小微餐飲企業,也享受到現代化大企業的標配式服務,比如由平臺提供的大數據選址,和包括點餐、收銀、外賣、廚房管理、進銷存、會員營銷、經營報表等在內的一體化解決方案,以及融資、供應鏈服務。

而小微企業的數字化升級再造,反過來更加便利了金融企業融入企業的數字化場景,爲小微企業提供“數字化服務+金融服務”相融合的場景化服務方案。如招商銀行等以“數智金融”服務走入企業客戶的採購、生產、銷售及經營管理中,通過採購、銷售、員工三大場景解決方案,支持企業內部實現業務流、數據流、商品流“三流”融合協同,助力企業高效運營、降本增效。

當前,針對傳統產業小微企業的賦能主體和路徑均已明晰,也已初見成效,但小微企業財力有限和數字化薄弱妨礙了其轉型升級的速度和力度。爲了進一步提升小微企業轉型動力,應更好發揮“有形之手”的作用,各級政府投入更多的財力爲小微企業分擔數字化升級的成本,從而更好實現市場主體賦能的倍增效應。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