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財聯社

《中國新地鋰》是財聯社推出的一檔深度專題欄目,以親歷者視角、同行者筆觸,見證中國鋰電行業發展的一個個關鍵時刻,也記錄下一座座鋰電產業鏈城市的風雲崛起。這些時刻、這些城市,將爲我們思辨中國新能源產業從何而來、嚮往何處,提供最生動的詮釋和註腳。

財聯社5月14日訊(記者 李子健 曾楚楚 王肖邦)一座城市的發展,與一個產業的變革,互融交織。

自上世紀90年代,第一條銅箔生產線落戶梅州,這座地處粵閩贛三省交界的內陸城市,便與銅箔產業結下不解之緣。

作爲印製電路板和鋰電池製造的重要材料,銅箔讓梅州站上經濟“風口”,得以親歷消費電子和新能源汽車發展熱潮,並享譽“中國銅箔之都”。

但身處技術革新瞬息萬變、產業迭代風起雲湧的當下,梅州絲毫難有鬆懈時刻——在銅箔領域所取得的“江湖地位”,反過來更加督促這座城市“不容有失”。

正如梅州市蔣鯤副市長對財聯社記者所述:做大現有銅箔產業之餘,梅州還要向產業鏈上下游延伸佈局,同時對任何可能帶來顛覆性影響的新技術保持“敏銳嗅覺”。

這展現出一座在新經濟浪潮中激流勇進的城市,所抱持的進取之心。

“銅箔之都”的雄心

銅箔,電子製造行業的功能性基礎原材料,被稱爲電子產品信號與電力傳輸、溝通的“神經網絡”。

根據應用領域不同,銅箔基本可分爲電子電路銅箔和鋰電池銅箔,分別用於印製電路板和鋰電池負極集流體的製造。

這兩大應用領域,也恰好劃分出梅州銅箔產業發展的兩個階段:

一個階段,是梅州銅箔產業起步的上世紀90年代迄今。伴隨消費電子行業在中國的迅猛發展,印製電路板等製造企業對電子電路銅箔的需求急劇增長,梅州順勢承接了一部分自珠三角轉移而來的產業資源——銅箔-覆銅板-印製電路板產業鏈自此在梅州紮根成型,開枝散葉,並形成今日所見頗具規模的產業集羣。

另一個階段,則始於近年,特別是國家推出“雙碳”政策以來。隨着新能源汽車產業進入爆發期,動力電池企業對鋰電銅箔需求激增,梅州果斷抓住這一契機,在原有電子電路銅箔產能基礎上,又大力發展出鋰電銅箔的新產能,由此切入到新能源產業發展的快車道。

2020年至2022年,梅州市銅箔年產能從4.9萬噸上升至10萬噸,三年實現翻倍增長,勢頭強勁。梅州佔全國電解銅箔產能的比例也從7.36%攀升至11%,並且,在可預見的未來,產能和佔比數字還會進一步攀升。

據統計,2020年至今,梅州共實施8個計劃總投資220多億元的銅箔項目,其中3個項目投產,累計新增產能5.1萬噸,預計全部項目建成後,梅州銅箔年產能將達到30多萬噸。

在細分賽道發力

梅州銅箔產業發展壯大,一批目光敏銳並且富有闖勁的企業功不可沒。

自從鋰電池產業被列爲國家重點發展的戰略性新興產業,以及國務院印發關於《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規劃(2021—2035年)》,新能源汽車及動力電池領域需求便迎來高速增長,大大拉動了高性能鋰電銅箔的市場需求。

總部位於梅州市梅縣區的嘉元科技(688388.SH)第一時間意識並且抓住了這一崛起中的新興產業所蘊藏的巨大機會。

目前,嘉元科技生產的鋰電銅箔產量位居國內前三,擁有國內領先的6μm(微米)極薄電解銅箔產業化技術,以及行業領先的、目前國內外最薄的4.5μm極薄電解銅箔批量生產技術。其中,代表國內外最先進的4.5μm極薄高端鋰電銅箔,嘉元科技全球的市場份額位居行業第一。

嘉元科技相關負責人對財聯社記者透露,在角逐技術突破的同時,公司也在進一步擴張和佈局新產能,並且會和產業鏈合作伙伴進一步整合資源。其中,公司與寧德時代合作總投資81億元嘉元時代年產10萬噸高性能銅箔項目正在全力推進、加緊建設中,預計今年下半年逐步試產。

與嘉元科技聚焦鋰電銅箔細分賽道的策略不同,梅州銅箔產業的領軍企業、將銅箔產業引入梅州的超華科技,一方面是以電子銅箔爲突破,另一方面追求全產業鏈發展,已成爲全國爲數不多集電路板、覆銅板、電子銅箔、鋰電銅箔均有生產的企業。其中,超華科技的高端鋰電銅箔從去年開始已經可以實現每月生產300多噸,新上的2萬噸的鋰電銅的項目也在如火如荼的推進中。

自2018年開始,5G、人工智能、大數據、汽車電子等市場發展迅速,對高檔高性能銅箔,如高頻高速電路用銅箔、IC 封裝載板用極薄銅箔、大功率及大電流電路用厚銅箔等需求增加明顯。

在高性能銅箔領域,日韓以及臺灣地區的企業一度佔有絕對的技術優勢,佔據了大部分的市場份額,但這一局面,正在隨着超華科技等內資企業的奮起直追,被逐漸改寫。

超華科技相關負責人告訴財聯社記者,目前公司生產的4.5μm高抗拉鋰電銅箔,產品性能已達國內領先水平,成功開發了RTF、VLP等高頻高速銅箔,部分性能已超越日本進口銅箔。

同樣在高性能銅箔領域發力的銅箔企業,還有盈華科技。成立於2021年的盈華科技,代表了梅州銅箔產業的“新勢力”。

在梅州當地,盈華科技分兩期建設、總投資38億元的高端銅箔項目,正如火如荼推進中,全線投產後預計可實現年產5.66萬噸高端銅箔。

盈華科技總經理李遠泰告訴財聯社記者:“一期年產3萬噸高端銅箔項目已投產。項目二期年產2.66萬噸高端銅箔項目去年9月28日已動工建設,計劃今年9月28日實現投產,項目總體達產後預計實現年產值56億元,年稅收超2億元。”

百舸爭流,不同企業憑藉各自優勢,在不同細分賽道發力,這是梅州銅箔產業集羣所呈現出的獨特格局,也是梅州銅箔產業的生命力所在。

背後的推手

如果將梅州銅箔產業史比作一部舞臺劇,嘉元科技、超華科技、盈華科技等“明星”企業,無疑是舞臺中央、聚光燈下的主角。但同樣毋庸置疑的是,任何嶄露於臺前的精彩呈現,都離不開幕後推手的佈局謀篇。

梅州之所以能夠在銅箔領域異軍突起,享有“中國銅箔之都”的聲譽,與梅州各級政府順勢而爲、積極有爲的產業政策不無關係,也和當地各行政部門貫穿日常的服務、指導、培育密不可分。

蔣副市長告訴財聯社記者,爲了吸引更多高質量企業落戶梅州,通過釋放政策紅利激發企業活力,梅州市政府出臺了一系列招商獎補政策,對重大項目實施“一事一議”,除此之外,銅箔企業落戶的縣區,也會針對先進製造業的落地進行配套支持,以增大政策的吸引力。

“堅持用戶思維”,是梅州市政府旗幟鮮明的理念。蔣副市長介紹,針對每個銅箔重大項目,政府都會按照“一個項目、一個專班、一套方案、一跟到底”的服務模式,研究確定時間表、責任人,實行掛圖作戰、現場辦公,保障項目早落地、早達產、早見效。

財聯社記者瞭解到,正是受益於政府的“堅持用戶思維”,嘉元時代年產10萬噸高端鋰電銅箔項目得以“拿地即開工”,而盈華科技年產10萬噸銅箔項目在去年年底也順利開工。

此外,爲銅箔產業嫁接金融資源,讓資本市場助力實體經濟發展,梅州市政府也義不容辭、敢爲人先。

蔣副市長介紹,梅州政府已摸排組建了上市資源庫,將分梯隊劃分培育企業,針對性開展上市培育,幫助企業進一步規範運作,普及、提高證券及資本市場知識。

此外,梅州市政府實施“一起益企”服務機制,推進解決企業遇到的項目審批、用地、用工、環保、稅收、資金等等方面的問題以及歷史遺留問題,助力企業清除發展、上市道路上的障礙,組織進入輔導期的重點後備企業對接監管部門專家,爲其在推進上市過程中遇到的關鍵問題和重要決策提供分析意見。

企業與政府“雙向奔赴”、良性互動,共同促進優勢產業做大做強,梅州有自己獨到的探索與實踐。

前瞻時代的機遇

對去年GDP尚不足1400億、在廣東省內排名靠後的梅州而言,發展的危機感、緊迫感以及使命感,也許格外的強烈。

而要貫徹落實省委省政府堅持製造業當家推動高質量發展的部署,有兩個繞不開的命題,是梅州必須以智慧和行動去解答的:一是如何在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育之間尋求最佳平衡點,二是如何借力國家戰略,更好的融入大灣區。

梅州位於韓江上游,生態區位敏感,韓江水質安全關係着粵東北地區及下游潮汕地區的可持續發展,同時,梅州也是國家生態文明先行示範區、國家級客家文化生態保護區、中國美麗山水城市、中國優秀旅遊城市。

發展經濟、解決就業,是利在當下;保育環境、留得青山,是功在千秋,梅州對此念茲在茲。

蔣副市長對財聯社表示:“廣東省委省政府“一核一帶一區”新格局中,將梅州定位爲粵北生態發展區,定位非常準確,我們要把握住我們良好生態、守住環保底線的同時,來實現高質量發展。”

至於更好的融入大灣區,梅州也在努力抓住國家印發《支持梅州對接融入粵港澳大灣區加快振興發展總體方案》的有利契機。

這份方案不僅有利於梅州對接國家重大區域政策謀劃推進蘇區加快振興發展,在“融灣入海”中縮小與珠三角、鄰省同類地區差距,對於破解廣東區域發展不平衡不協調問題、推動全省共同富裕也具有重要意義。

蔣副市長表示:“從黨中央國務院一直到省委省政府對蘇區的重視,是梅州加快振興發展的一個重大機遇。未來3~5年,梅州一定要抓住這個機遇,實現經濟的大發展。”

具體到銅箔產業,這意味梅州將用好現有產業基礎,積極培育發展銅箔產業鏈下游產業,包括新能源新材料產業、儲能設備、高端印製電路板等產業,推動產業集聚,支持企業成爲大型電子信息鏈主企業的配套商、供應商,把梅州製造深度嵌入灣區先進製造業產業鏈,實現掛鏈融灣發展。

梅州,這座山水秀麗的粵東城市,站在產業變革的風口,成爲“中國銅箔之都”之餘,有更多遠見與抱負。

(編輯 劉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