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天到了,大家都愛出汗,這是很正常的現象。但是出汗太過、大汗淋漓,像是洗了澡一樣的出汗,就屬於不正常的狀態,出汗與肝、脾、肺、腎關係相當密切。

圖片

 01 

 心氣虛導致自汗 

症狀:心悸怔忡,胸悶氣短,活動後加重,精神疲憊,少氣懶言,面色淡白,自汗。

療法:以補益心氣爲主,在用補氣藥的基礎上,可佐少量溫陽中藥,同時加用健脾助運中藥,以資後天氣血生化之源,使氣有所養,心有所依。

圖片

中成藥:養心顆粒。

常見於:心血管疾病、失眠、貧血患者及腦力勞動者。

按摩法:掐或揉神門穴(心經原穴,位於腕橫紋小指一側的末端凹陷處),以有輕微酸脹感爲宜。

圖片

 02 

 肺氣虛導致自汗 

症狀:咳嗽無力,痰液清稀,聲音低怯,面色淡白,神情疲憊,肢體倦怠,或有自汗,畏風,易於感冒。

療法:以補肺益氣爲主要治法,可用培土生金法,配合健脾以補肺。

中成藥:玉屏風顆粒。

常見於:肺氣虛常見於反覆感冒的人羣和亞健康者,以及患有慢性呼吸道疾病者。

按摩法:按揉太淵穴(位於腕前區,橈骨莖突與舟狀骨之間,拇長展肌腱尺側凹陷中)。用拇指及甲尖掐按太淵,每次1-3分鐘。

圖片

 03 

 脾氣虛導致自汗 

症狀:腹脹、飲食減少、大便稀溏,形體消瘦,肢體倦怠,神疲乏力,少氣懶言。

療法:以健脾益氣爲主,酌情配合理氣消導法,同時還要兼有除溼藥物。

方藥:四君子湯(《太平惠民和劑局方》),方用人蔘、白朮、茯苓、甘草。萬物療法公衆號提示方中人蔘健脾養胃,白朮健脾燥溼,茯苓健脾滲溼,炙甘草益氣和中。四藥配伍,共奏益氣健脾之功。

中成藥:人蔘健脾丸。

常見於:飲食不節和消化系統疾病患者。

圖片

 04 

 腎氣虛導致自汗 

症狀:出汗淋漓,出冷汗,同時病人會出現手腳冰涼,四肢不溫,伴有下肢輕度浮腫,大便溏泄、小便清長,腰痠腿軟。

療法:治宜補腎益氣填精。

方藥:右歸丸(《景嶽全書》),方用熟地、山藥、杜仲、菟絲子、鹿角膠、山茱萸、枸杞子、當歸、制附子、肉桂。

中成藥:右歸丸、金匱腎氣丸。

圖片

常見於:老年人、部分性功能障礙的男性和部分更年期女性。

按摩法:按揉太溪穴(位於足內側,內踝後方與腳跟骨筋腱之間的凹陷處),將手四指放在腳背上,大拇指彎曲由上往下刮按,左右腳上的太溪穴都可以同時進行按摩,指灸導引術提示揉按的過程中有一定的痛感,每天早晚各按1-3分鐘。

圖片

 05 

 肝氣虛導致自汗 

症狀:心情抑鬱、焦慮不安或急躁、易怒,情緒不穩,脾氣暴躁,思緒混亂,反應遲鈍,記憶力下降,注意力不集中,做事缺乏信心,猶豫不決,長期慢性疲勞。

療法:調暢情志、補血養肝。

氣虛乏力、稍微一動一頭汗,六味地黃丸無效?學會這招,立即見效。編輯萬物療法

方藥:柴胡疏肝散(《醫學統旨》),方用陳皮、柴胡、川芎、香附、枳殼、芍藥、甘草(炙)。

中成藥:柴胡疏肝丸。

圖片

常見於:肝氣虛常見於電腦族、久坐族及肝膽疾病患者等。

圖片

按摩法:按揉太沖穴(位於足背側,第一、二蹠骨結合部之前凹陷處)。用拇指指腹按壓或棍針按該穴5-8分鐘,萬物療法公衆號提示按壓時力度可稍大,以有酸脹痛感爲佳。

非專業人士,請在你本地專業醫師的辯證指導下使用文中藥方。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