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地時間5月28日,美國總統拜登表示,與衆議院共和黨籍議長麥卡錫就提高債務上限達成的最終協議正在提交給國會。同日,衆議院文檔庫公佈了這份長達99頁的協議法案文本。

這意味着,在美國兩黨纏鬥數月後,債務上限僵局得以暫解。不過,危機並沒有百分之百解除——由於雙方均作出了妥協讓步,這份法案能否獲得參衆兩院的表決通過還不得而知。

分析人士認爲,債務上限的問題解決之後,隨之而來的將是美國政府恢復舉債,市場流動性的回籠可能給金融業帶來挑戰。與此同時,這份最終協議對美國政府支出設定了上限,也給美國經濟增添了新的不利因素。

美債上限達成最終協議

根據衆議院文檔庫公佈的協議法案文本,美國債務上限將延遲至2025年,以避免聯邦政府違約,同時對一部分可自由支配支出進行限制,但這些限制不適用於醫療保險和社會保障等強制性計劃。

“支出上限”是協議中討論的重點項目。根據協議,2024財年的安全支出上限被設定爲8860億美元,非安全支出的上限爲7040億美元;2025財年,安全及非安全支出將分別增長1%,上限分別上調到8950億美元和7110億美元。

目前協議所達成的2024財年的國防支出,大致達到拜登政府提出的2024財年預算要求的水平。相比之下,非國防支出則略有縮減。白宮表示,2024財年,不包括退伍軍人福利在內的非國防可自由支配支出總額將爲6370億美元,略低於前一年的6380億美元。

該協議將取消國會先前通過的約300億美元未動用的新冠救助資金,並從數10個在新冠疫情期間獲得援助的聯邦項目中收回未使用的資金,包括租金援助、小企業貸款等。協議還稱,將收回美國國稅局約14億美元的資金,這筆資金本用於改善客戶服務和打擊聯邦稅收欺詐行爲。

此外,雙方還就提高申領聯邦政府救濟的門檻、簡化環境審查要求等議題達成一致。

總體來看,這份協議更像是雙方妥協的結果。爲了換取共和黨同意暫停債務上限,拜登政府同意限制未來兩年的聯邦政府支出。雙方還暫時擱置了在能源問題上的分歧,保留了《降低通脹法案》(IRA)中與清潔能源有關的條款。

“闖關”國會在即

未來幾天,衆議院及參議院將分別對該協議進行投票,以避免出現違約。最新消息稱,國會衆議院議員將於當地時間30日晚上返回華盛頓,預計在31日進行投票。圍繞美國債務上限問題,共和黨及民主黨此前已經歷了多輪博弈,兩黨的爭論焦點在於:共和黨認爲提高債務上限必須要削減政府開支,而民主黨希望在儘可能不減少開支的情況下提高債務上限。

這份雙方讓步之下達成的協議獲很難被兩黨強硬人士“買賬”。“該方案中的削減措施既過於溫和,無法贏得強硬的保守派的選票;又過於嚴格,無法贏得衆議院中進步人士的選票。”分析人士稱。

因此,該協議能否於“最後期限”前,在國會獲得最終通過並寫入法案尚不確定。從兩黨競爭格局看,共和黨以222票對213票在衆議院佔據多數,而民主黨以51票對49票控制參議院。微弱的優勢意味着,如果該法案遭到任何一方或雙方的強硬派反對,雙方的溫和派將不得不支持該法案,否則將無法通過。

麥卡錫預測,共和黨大多數人以及一些民主黨人將批准這項立法。

“這是一個很好的、強有力的法案,大多數共和黨人都會投票支持。”拜登則在週六的一份聲明中表示,“我強烈敦促兩院立即通過該協議。”

債務上限的解決或引發新的風險

如果債務上限協議順利“闖關”國會,美國債務違約及其可能引發的金融崩潰便能避免。不過,不少分析稱,債務上限的解決或引發新的風險,其帶來的連鎖反應可能持續擾動美國經濟。

短期來看,一旦債務上限問題得以解決,財政部將會大量發債以補充賬戶餘額。摩根士丹利短期利率策略師Efrain Tejeda預測,未來3個月美國國債發行量將達到7300億美元,6月至12月的發行量約爲1.25萬億美元。

在當前的高利率背景下,短期內大規模發行債券,意味着從金融市場回籠大量流動性,或加劇當前美國金融體系的壓力。Pendal Group Ltd收入策略主管艾米·謝·帕特里克(Amy Xie Patrick)表示,當前美國銀行業危機尚未完全消除,財政部發行高收益的國庫券,可能從其他資產中吸走流動性,銀行存款外流加速,導致區域銀行流動性壓力上升。

與此同時,隨着債務上限問題的解決,美聯儲未來貨幣緊縮也能“放開手腳”。“如果債務上限解決,將爲美聯儲加息掃除障礙。”中金公司研報中寫道,5月以來,美國經濟數據表現良好,美聯儲官員正在考慮是否需要進一步加息。

但衰退風險亦不可忽視。有分析認爲,衰退風險是促成本次美國債務上限談判最終達成協議的重要因素。不過,這份新協議當中對財政支出的約束,可能讓美國經濟“雪上加霜”。

摩根大通首席美國經濟學家邁克爾•費羅利(Michael Feroli)表示,財政支出乘數在經濟衰退期間往往更高。因此,如果美國陷入衰退,那麼減少的財政支出可能會對GDP和就業產生更大的影響。不過,費羅利稱,美國能夠避免經濟衰退仍是該銀行的基線預期。

責編:蔣燁歡   校對:張   宇圖編:趙雁旎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