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從數字化轉型這個概念提出之後,“喊概念”的多,成功案例少。我們都希望數字化轉型就像VR、無人駕駛、區塊鏈一樣,類似一個新技術,提出來之後馬上發光發熱,能夠給企業或者產業格局帶來變化。

實際上,對於數字化轉型來說,是先有的實踐,然後再有的概念。

不管是SaaS,雲,中臺,還是遠程辦公,智能製造,柔性生產,新零售,智慧醫療,這些玩兒法在這個概念提出來之前,就已經有很多特殊的產業應用了。

數字化轉型概念提出後,直觀上並不會提供更多“沒見過”的新技術。

只是說因爲大家“整體認知”提高了,可能會有更多領導者,管理者,創業者願意去“思考”,去參與到這件事,會增加大家在數據維度彼此合作的機會。

很多人把數字化轉型看做是可以“抄作業”的事兒,覺得企業上一個系統就能很好地解決行業問題。

其實,這是誇大了數字化轉型的作用。

系統本身並不解決問題,真正的關鍵點,或者說難點在於,“系統、人、業務”之間的有機配合。

本質上,這是一個“流程機制設計”的問題這也是2023年開始我們更應該關注的要點。

“點”(技術本身)到“線”(技術如何用在業務流程中)來考慮問題。

當前,各行各業都在推數字化轉型。但是總體來講,好的案例不多。

大企業的痛點在於“船大不好掉頭”,中小企業的痛點在於“沒錢可以花在轉型的基建投入上”,家家有本難唸的經。

因此,需要分別針對大企業和中小企業,構建量身定製的轉型方案。

在這個過程中,也要考慮到行業、企業文化、管理者風格、供應鏈中的“話語權、議價權”、競爭對手、行業發展趨勢、企業發展戰略等一系列綜合因素。

對大企業設計方案時,要解決的是“系統複雜性”的問題,而在中小企業的轉型方案設計時,要解決的是“診斷準確性”的問題——因爲總預算有限,錢必須花在覈心問題上,資源用在刀刃上。

在過去的若干年,我們通過概念、工具、知識、案例,不斷強化轉型的重要性。相信市場的基本認知已經培育的差不多了,接下來將真正進入“工藝設計”階段。

我們回答了爲什麼做數字化,接下來要討論怎麼做,或者說,研究怎麼做,而這裏面的重點,則在於 —— “人機協同機制設計”

什麼是“人機協同機制”設計?

在一個“完美”的數字化業務流程中,既不能完全依靠人,也不能完全依靠機器,而是應該是人和機器的默契配合與協同,人和機器發揮各自的優勢。

人的優勢是豐富的業務經驗,敏銳的市場洞察力;而機器的作用,則是用來提供“客觀科學”的信息決策依據。

從整個流程上看,機器解決的是“如何從業務環境中獲取數據(感知),從數據中提取出信息(分析),然後把信息用在對業務環境的影響(控制)”上。

而人則在這三個環節中恰當的步驟中,不斷地介入,糾正,指導,真正把機器的數字化應用潛力爆發出來!

數字化轉型的關鍵不在於系統怎麼開發,更多在於機制的設計。面對不同行業,不同業務,不同環節,不同步驟的精細化設計。

也許在這個過程中需要對軟件系統定製化開發,而更重要的環節,則在於如何把正確的軟件用在正確的位置上!

本文來自微信公衆號“大話數字化轉型”(ID:dataminingxmz),作者:數字化劉老師,36氪經授權發佈。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