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北京商報

目前,我國太空育種年推廣面積超過4000萬畝,太空育種產業規模已達到至少2000億元。

記者丨 方彬楠[gf]2002[/gf]陸珊珊

航天科技不僅是國之重器,也與普通消費者的生活越來越近。6月4日,中國空間站第四批空間科學實驗樣品當天隨神舟十五號飛船返回艙返回地面,在東風着陸場交付由中國科學院牽頭負責的空間應用系統。返回艙帶回的還有15項科學項目的實驗樣品,其中也包括最爲大衆所熟知的太空種子。

神舟十四號和神舟十五號載人飛船共搭載了112家單位1300餘份作物種子、微生物菌種等航天育種材料。成功的太空育種產量大、耐性高,正給未來農業帶來新的想象空間,除了知名度更大的太空水稻,太空椒、太空西瓜、太空咖啡其實已經已來到消費者的身邊。

我國太空育種的育成品種數量和推廣應用範圍處於世界第一位。太空育種的產業價值也在逐步釋放,太空育種正在農業、林業、微生物製造業等領域發揮着重要作用。據不完全統計,我國太空育種年推廣面積超過4000萬畝,初步估算,目前我國太空育種產業規模已達到至少2000億元。

連續“補貨”:“又到一批”

除了返回艙本身,神州十五號返回艙帶回的有15項科學項目的實驗樣品,包括細胞、線蟲、擬南芥、再生稻等生命實驗樣品,以及多種合金材料、新型紅外探測器材料、非晶薄膜材料等材料實驗樣品。

下行實驗樣品總重量20餘公斤。後續科學家將對返回生命樣品進行分子生物學、細胞生物學、在軌生長發育和代謝等相關分析,通過與地面比對分析研究,解析空間微重力、輻射對於實驗樣品作用的規律和分子機理,爲進一步創制適應空間環境的作物和開發利用空間微重力、輻射等資源提供理論依據。

在15項實驗樣品中,最爲大衆所熟知的莫過於太空種子。提到太空育種,水稻被公衆所熟知。其實,這只是我國太空育種的一個縮影。

在空間站建造階段歷次飛行任務中,均安排了航天育種實驗項目,例如,神舟十四號和神舟十五號載人飛船共搭載了112家單位1300餘份作物種子、微生物菌種等航天育種材料。

太空育種通過高真空、強宇宙射線、微重力、弱磁場等特殊太空環境,誘變植物種子或菌種等,使這些搭載物基因產生變異。搭載物返回地面後還需進行篩選,最後種植培育獲得優質高產的新品種。首都新鮮食材基地運營總經理呂志剛告訴北京商報記者,最終試驗成功並上市的種子,需要經歷從太空帶回來、登記到成果轉化以及田間試驗等共計5-8年的時間。

熱度攀高:“登上”淘寶

事實上,這並非首批返回地球的太空種子。“太空育種”起步於20世紀60年代,目前世界上只有美國、俄羅斯和中國三個國家成功地進行了衛星搭載太空育種。

我國的太空育種已有36年的歷史,先後經歷了三個發展階段。從1987年零星無源衛星搭載,到21世紀初發射育種專業衛星進行航天育種,搭載的生物材料範圍和重量都有大幅增加。眼下,隨着我國空間站的“上線”,我國太空育種也進入了空間站育種時代。

截至目前,我國共開展了30餘次的植物種子、菌種、試管苗搭載升空。最開始僅爲蔬菜種子,隨着太空育種技術的不斷發展,培育出近千個航天育種新品系、新品種,包括糧食、蔬菜、水果、油料等農作物品種,花卉、中草藥及製藥、釀酒等微生物類都有涉及。

在種子“上天”之後,我國還建立了多個太空育種基地,讓“太空種子”實現規模化種植。在海南,我國已經建立了太空作物的種植基地,海南航天育種中心的科研成果也已走進消費者的生活。在新疆布爾津縣,也建有太空育種蔬菜種植基地。據悉,該基地已引進了草莓番茄、櫻桃番茄、黑寶石番茄等10種太空番茄種子進行培育。

目前,蔬菜瓜果、咖啡、茶葉、菌種、中藥材等食品品類都有了“太空後代”。超市常見的太空椒、太空西瓜便是太空育種的成功品種。我國太空育種的育成品種數量和推廣應用範圍處於世界第一位。

從淘寶等一些知名電商平臺,也可一窺太空育種的火熱。北京商報記者注意到,不久前,一家名爲“新航天星空實驗室”在淘寶悄然開店。該店鋪目前僅有3個“產品”,其中一個爲“太空育種產業園規劃”。該店鋪在“產品”介紹中表示,太空育種產業園規劃包括:專家組實地考察、組織相關專家組進行專題研討、太空種子試種、成分檢測、全流程規範種植、大面積推廣種植、功效成分提取、產品研發等一系列工作。

產業規模:至少2000億元

就試驗成功的太空種子的優點而言,北京工商大學教授洪濤表示,太空育種使基因變異頻率高、變異週期短,可以創造出許多在地面上無法獲得的新基因資源。同時,太空育種能夠探索在失重的太空條件下,育種的環境條件改變後,對於植物種子的變化情況、是否能夠適應性生長,從而探索在太空中人類如何利用植物生存。

“經歷過太空遨遊的蔬菜等農作物種子,大多數都發生了遺傳性基因突變,返回地面種植後,不僅植株明顯增高增粗、果型增大,產量比原來普遍增長10%-20%,而且品質大爲提高,作物肌體也更加強健,對病蟲害的抗逆性特別強。”洪濤說。

北京航天育種中心的專家曾作過一項對比試驗,發現經過太空搭載的水稻蛋白質含量比原來提高了8%-12%,且“太空水稻”的顆粒飽滿、滋味好,每畝產量高達650-700公斤;青椒通過太空搭載,變得果大色豔,又嫩又香,籽少肉厚,除了產量增長兩成左右外,維生素C和可溶性固態物、鐵等微量元素含量都比原來高出7%-20%。據相關媒體報道,截至2021年初,我國太空育種後的累計種植面積已達1.5億畝。

太空育種的產業價值也在逐步釋放,太空育種正在農業、林業、微生物製造業等產業發揮着重要作用。據不完全統計,目前,我國太空育種年推廣面積超過4000萬畝,初步估算,太空育種產業規模目前已達到至少2000億元。

以多次通過載人飛船搭載咖啡種子的雲南爲例,據報道,目前雲南咖啡豆的精品率只有8%,“比很多國家都要低”,而在產量方面,雲南咖啡豆的規模雖然佔到全國99%,但在全球只佔1.2%,精品率和產量結合在一起,雲南咖啡豆沒有多少價格話語權。而太空種子經過改良後的精品效果,恰好可能在一定程度上推動當地咖啡產業的發展。

而在更廣闊的糧食安全層面,農文旅產業振興研究院常務副院長袁帥表示,由於世界人口的增長和進一步城鎮化的發展,糧食等底層物質保障問題已經上升到國家層面,並受到各界關注。在高質量發展建設經濟的“十四五”時期,太空育種的推廣對促進農業現代化和高質量發展以及鄉村振興有重要意義。

責任編輯:劉萬里 SF014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