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爲具有廣泛影響力的國際金融高端對話平臺,第十四屆陸家嘴論壇於6月8日至9日舉行。這是全國兩會期間宣佈國家金融監管體系改革後,國家金融管理部門主要負責人首次同時在公開平臺集體發聲,被寄予衆多期待。

自2008年首次舉辦以來,陸家嘴論壇已走過十五載歲月。十五年來,作爲中國金融改革發展風向標和引領者,陸家嘴論壇不斷強化“金融向實”的初心,提升服務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信心,傳遞中國堅持金融高水平開放的決心,也誕生了衆多可複製可推廣的“上海經驗”。

金融擔當:堅定服務實體經濟“初心”

今年前4個月,央行上海總部累計發放再貸款再貼現資金近500億元,同比增長43%;4月上海新發放企業貸款加權平均利率3.57%,同比下降16個基點,處於歷史最低水平……一系列數據透露出強烈的服務實體經濟信號。

15歲的陸家嘴論壇,每一屆都圍繞當下的熱點問題展開思想交鋒和觀點激盪。本屆論壇前夕,如何夯實金融發展基礎、爲實體經濟提供堅定支持,成爲從監管層到金融從業者共同聚焦的話題。

“保險+期貨”,對於很多人都是專業陌生的詞彙,但在雲南省西雙版納州勐臘縣,卻是很多膠農耳熟能詳的增收路徑。“每年割膠開始後,常會打開手機看看上海的期貨市場行情。”當地膠農張華告訴記者。

膠農之所以關注上海價格,是“上海膠”越來越成爲全球市場風向標。從2007年開始,上海期貨交易所在主要橡膠產區開展橡膠“保險+期貨”項目,上海金融精準支持實體經濟、幫助產業鏈上各環節管理風險的作用發揮越來越深入人心。

除了上海膠,上海油、上海金、上海銅等衆多上海價格亦如是。“上海價格”的故事也僅是上海金融市場堅定服務實體經濟的縮影。

據悉,今年一季度,中國銀行上海市分行爲產業鏈“鏈主”企業和上下游企業提供超160億元供應鏈項下貸款支持,支持戰略新興、高端製造等重點產業集羣“延鏈”“補鏈”“強鏈”“固鏈”,爲產業鏈注入源源不斷的金融活水。

上海市金融工作局局長周小全說:“共建普惠金融生態圈,持續深挖產業鏈、供應鏈核心企業、核心平臺,上海金融業以‘圈鏈融合’的模式,推動實體經濟高質量發展。”

科技底色:金融爲科創插上“翅膀”

6月5日,科創50ETF期權在上海證券交易所上市。作爲科創板上市的第一個金融風險管理工具,科創50ETF期權有助於進一步引導資金投向科技創新領域,不斷提升國際金融中心和科創中心的影響力。

數據顯示,截至2023年5月,科創板共有上市公司528家,總市值6.73萬億元,IPO募資合計8223.62億元,支持和鼓勵“硬科技”企業上市的集聚示範效應日益顯著,促進了資本市場結構和生態的深刻變化。

“2022年新上市企業中高新技術企業佔比近九成。目前,A股市場上高科技行業市值佔比由2017年初的約20%增長至近40%。”上海證監局副局長王登勇表示,科創板“硬科技”的定位得到彰顯,比如在集成電路行業已形成了近90家上市公司組成的產業集羣。

打通上市融資的“最後一公里”是科創企業發展壯大的關鍵一步,支持“最先一公里”也爲發展初期的科創企業起到重要的引導作用。

“私募基金堅持‘投早投小投長投科技’,在促進企業資本形成、支持創新創業等方面發揮積極作用。”王登勇介紹,註冊制改革以來,近九成的科創板上市公司和六成的創業板上市公司獲得過私募基金支持,精準支持計算機、半導體、生物醫藥等重點科技創新領域。

隨着“科技履約貸”“科創助力貸”等科技專屬信貸產品持續完善,形成了專利許可收益質押融資模式、科創企業專屬評級授信模型等創新成果。截至2022年末,上海轄內科技型企業貸款餘額較年初增長52%。

今年陸家嘴論壇首次增設“科創金融工作室”,圍繞“註冊制與科創企業直接融資機制創新”“知識產權金融暢通科技創新新路徑”“風險投資助力初創企業加速發展”等議題展開討論。

制度開放:打造高水平開放“試驗田”

穩步推進金融業高水平對外開放,是實現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內在要求,也是金融業自身發展的迫切需要。

“大宗商品本身就是國際化的。”資深期貨專家張宜生認爲,隨着2018年原油期貨率先引入境外交易者,國際銅20號膠等一批上海金融產品對外開放,逐漸在國際金融市場發出“上海聲音”,輸出“上海標準”。

目前,一大批外資機構常態化參與上海金融市場。5月30日,全球首單人民幣“玉蘭債”在上海清算所成功登記。“玉蘭債”,由上海清算所與歐洲清算銀行合作推出,以上海市花命名,是通過金融基礎設施跨境互聯互通、服務中資發行人面向國際市場發債的創新業務。相比歐元、美元“玉蘭債”,人民幣“玉蘭債”爲國際投資者提供除債券通等方式外的人民幣投資新渠道。

類似的創新每年都在上海先行先試,吸引着外資機構近悅遠來。目前,上海外資銀行保險法人機構超50家,外資保險代表處超70家;上海率先推進人身保險公司外資股比限制從51%提高至100%;全國5家外資控股理財公司均落戶上海……

2013年以來,中國(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和中國(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臨港新片區相繼掛牌成立。10年來,上海在深化金融改革、擴大金融開放方面積極探索,形成一批可複製可推廣的“上海經驗”。

隨着上海國際金融中心建設進入3.0版,上海在金融制度型開放方面將再上新臺階,面向全球的國際再保險交易市場(簡稱再保險“國際板”)即將開設。

國家金融監督管理總局辦公廳副主任張忠寧表示,要緊抓全球承保能力“再佈局”窗口期機遇,確立以再保險“國際板”爲核心的上海國際再保險中心建設戰略架構,即在上海自貿試驗區臨港新片區建設“國際再保險功能區”;以高水平制度型開放爲準則,建立與國際接軌的再保險“國際板”規則體系;將國際再保險中心建設與臨港新片區金融開放緊密結合,構建與國內外營商環境相適應的再保險功能區。

上海交通大學上海高級金融學院執行理事屠光紹認爲,上海國際金融中心3.0版建設要重點關注“新要素、新領域、新功能”。

數字經濟的持續發展,越來越需要數據的跨境流動和開放,且金融數據跨境也是全球化的重要組成。“上海作爲國際金融中心,在金融數據跨境流動方面需要先行一步,將跨境流動試點範圍由臨港擴大到浦東,在金融數據跨境流動制度型開放方面先行先試。”屠光紹說。

(記者姚玉潔、桑彤、陳雲富)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