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北京商報

中國故事受到更多中國觀衆喜愛、現象級劇集對國產電影衝擊較大、中小影片拿不到排片多是影院“一日遊”……在近日開幕的上海國際電影節上,衆多影視圈業內人士展開分享和交流,共話中國電影市場的機遇與挑戰。

中國故事受歡迎

經歷了三年的沉寂後,2023年中國電影市場迎來了全面復甦時刻。據燈塔專業版實時數據,截至6月11日15時,2023年暑期檔(6月1日-8月31日)檔期總票房(含預售)突破10億元。

三年疫情過後,中國電影市場也迎來了新現象。有數據表明,2020-2022年,國產片的市場份額一直保持着較高比重。據中國電影公佈的2023年1-4月主要經營情況,中國電影主導或參與出品並投放市場的影片共19部,累計實現票房128.48億元,同比增逾70%。今年以來,全國票房前十的國產與進口影片均爲公司發行,呈現出“穩中向好、加快復甦”的良好態勢。其中,最近,“520”單日票房突破3億元,刷新中國影史紀錄;而“五一檔”取得同檔期影史第二位的票房成績。

對此,中影集團董事長傅若清從觀衆和進口片兩個角度分析這一現象背後的成因。“從中國電影產業化起步到現在,主流觀衆長大了大概20歲,再加上新觀衆的進入,他們對電影共情、共鳴上的需求更大,因此本土化故事更受歡迎。另一方面,海外影片,特別是好萊塢電影走向系列化,一直在延續原來的故事結構、 人物和特效,沒有太大變化和提升。而國產片在情感上有更大共鳴,技術和導演創作能力手法都在不斷提升,所以得到了觀衆的積極迴響。”

儘快實現分線放映

國產片市場份額提高的同時,電影類型結構也在發生轉變。光線傳媒集團董事長王長田觀察到,近幾年主流大片、動畫電影的市場份額大幅提升。王長田透露,目前他們集結了20多家公司一起做動畫,希望每年能有三部動畫電影上映,“我們現在已經規劃的影片大概有二三十部,希望未來動畫片在中國電影票房中能穩定地達到15%-20%左右”。

王長田還強烈呼籲儘快實現分線發行。“正常年景下我們一年有八九百部影片拿到發行放映許可證,但是能上映的大概只有四五百部。很多中小影片都是影院‘一日遊’,拿不到排片,就是我們大一統的放映方式出了問題。分線放映說了好些年,操作起來也並不難。我覺得今年就可以做起來,也許年底就會成爲現實。到時候觀衆選擇空間大大提升,影院的上座率增長,探索性、藝術性的影片獲得空間。”

推動內容生產應對沖擊

今年《狂飆》《漫長的季節》等現象級劇集熱播,其背後平臺方獲利頗豐,這讓博納影業董事長於冬看到了精品劇集的巨大潛力。他指出,面對劇集的衝擊,國產電影不能像好萊塢那樣拍續集、拼特效,而是要“拍人文、拍故事、拍人物”,以此來推動內容生產。

“現在主流觀衆對於中國故事,對於身邊的人和事進行共情和共鳴的需求增大了。”傅若清表示,“再加上國產影片的技術表達和導演的創作能力也都在提升,就可以滿足很大一部分觀衆的需求。所以我們從文化自信的角度來說,國產電影也更能吸引主流觀衆。”

雖然國產電影的比例在最近三年大幅度提高,單片票房紀錄節節攀升,人們對於好萊塢影片的興趣似乎不再高漲,但這種市場的形成是處於疫情這個特殊的情境下,其基礎並不牢固。

同時,由於在全球電影市場中嶄露頭角並日漸壯大的中國市場,越來越多優質的國外影片也正在入駐。這些佳作既可以滿足國內觀衆多樣化的需求,也對提高產業水平和營收收益有着至關重要的作用。

觀衆流失正是疫情三年之後影視行業面臨的巨大挑戰。疫情不僅給電影產業帶來衝擊,也讓觀衆的觀影習慣發生改變,如何讓習慣小屏觀影的觀衆再度走進電影院,更多的優質內容影片仍然是核心。

“但故事總是有限的,好不容易有個好故事,如何才能真正發揮IP的長尾效應?”上影集團董事長王健兒堅定認爲,中國電影高質量發展還是要走IP開發的道路。

AI時代的到來讓電影行業也迎來新的風口。如何用技術爲故事賦能,讓故事的生命力延續下去,或許是未來電影發展的方向之一。

北京商報綜合報道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