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已有至少3家大型壽險公司啓動壽險保單責任轉換爲長期護理保險責任業務。爲滿足失能老年人的長期護理保障需求,壽險業自今年5月1日起開展人壽保險與長期護理保險責任轉換業務試點,目前已有太平人壽、中國人壽人保壽險三家公司啓動相關業務。

轉換業務是指人身保險公司根據投保人自願提出的申請,將處於有效狀態的人壽保險保單中的身故或滿期給付等責任,通過科學合理的責任轉換方法轉換爲護理給付責任,支持被保險人在因特定疾病或意外傷殘等原因進入護理狀態時提前獲得保險金給付。

具體來說,轉換方法有兩種,保單貼現法,適用於已進入護理狀態的被保險人,將原本在身故等保險責任發生時才能給付的保險金,通過保險金折價的方式提前給付給被保險人。精算等價法,適用於尚未進入護理狀態的被保險人,將壽險保單的部分保險責任轉換爲長期護理給付責任,爲被保險人提供未來可能的長期護理保障。

目前三家公司報送的14款產品中,中國人壽有3款壽險產品國壽福終身壽險(2021版)、祥瑞還本終身保險、祥瑞終身保險,轉換方法爲保單貼現法;太平人壽7款產品太平歲壽年豐終身壽險、太平至尊恆享終身壽險、太平歲有餘慶終身壽險、太平臻享金生終身壽險、太平歲悅添富終身壽險、太平臻愛金生終身壽險、太平美好金生終身壽險,使用精算等價法;人保壽險四款產品卓越世家終身壽險、人保福2021終身壽險、人保福2020終身壽險、人保福終身壽險,使用保單貼現法。

長期護理險被一些業內人士認爲是在利率下行時期保險業的下一個增長突破口。中國保險行業協會與瑞士再保險瑞再研究院2022年發佈的《中國商業護理保險發展機遇——中國城鎮地區長期護理服務保障研究》預計,我國城鎮地區老年人長期護理服務需求將在2040年達到近6.6萬億元,約相當於當前水平的5倍。

創必承集團CEO、中山大學金融系專業碩士導師孫明展向界面新聞指出:“隨着人均壽命的增加,對於90後羣體來說,需要被看護的時間大大延長,可能會到10-15年。未來養老規劃不僅僅需要考慮老年生活費的問題,更需要計算給護工的工資。”

而保險作爲風險管理手段,可以從化解長壽風險中尋找增長點,死差恰恰是保險行業最應該去通過產品創新想辦法擴充的。“如果把之前利率的長期承諾變成一種長護條款,假設平均需要看護的時間爲10-15年,但險企以看護18年定價,那可以產生利潤空間,且這部分空間與利率無關。這既解決了客戶在長壽時代可能遇到的問題,又爲險企帶來利潤,這就是死差可以創新的地方。”

原大家財險總經理施輝表示,護理險未來需求量很大,但挑戰在於服務端的專業能力的建立,目前中國醫療系統自成體系,保險在其中較難培育自己的專業能力,未來如何建立能提供醫療護理的養老機構是值得思考的問題。

原銀保監會相關負責人表示,在現階段人民羣衆長期護理保障需求增長、商業長期護理保險供給不足的情況下,充分利用存量壽險產品開展轉換業務,能夠在短時間內有效提升長期護理保險供給能力,緩解失能人羣護理費用壓力,同時也創新了保險服務的內容和形式,有利於增強人民羣衆對長期護理保險的理解和認識,推動行業爲進一步發展長期護理保險積累經驗。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