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幾年,國內衆多工業企業都開始了數字化轉型的步伐,涉及的領域包括汽車製造、裝備製造、電子信息等。工信部公佈的信息顯示,我國工業互聯網產業規模已經達到1.2萬億元,步入了規模發展的關鍵階段。

實際上,工業企業的數字化轉型之路並不好走,一個關鍵的難題在於IT和OT兩大技術體系的深度融合。在將工業知識和要素轉變爲數據、信息、決策的過程中,會遇到技術、應用、產業、人才等多維度挑戰。

近日,中科曙光副總裁、曙光網絡科技有限公司總裁劉立在接受界面新聞等媒體採訪時詳細講述了當下工業數字化的難題。他表示,自己在工業現場幹了20年,深刻領悟到一件事,搞機械和搞計算的是兩撥人,今天的工業數字化就是要這兩撥人擰在一起。機器人、機牀需要用計算機做控制,但過去都是國外來的人在做這件事。“中國的工業現場有自己的特點,國外提供的數字化方案很可能不太適用,這就需要我們自己的計算機人員去研發。”

雖然互聯網的快速發展爲我國培育了大量計算機人才,但這和工業互聯網所需要的技術有較大鴻溝。劉立表示,工業互聯網對計算技術的深度要求非常高,很多人沒有意識到這是另外一套體系。它需要解決的問題經常是,在算力和通信帶寬都足夠的情況下,爲什麼解決方案在工業系統中的表現不盡如人意。

在劉立看來,國內工業互聯網的體系還在培育階段。今年6月,中科曙光發佈了工業數智底座“曙睿 SugonRI™”,可爲工業控制領域提供安全可靠的一站式全面服務。同時,中國曙光參建國內首個信息技術領域產教融合共同體,將強化校企合作,幫助職業院校培養新一代信息技術領域專業人才。

劉立說,這個“溝”總要有人去趟。50年前搞第三次工業革命的時候,三個人就幹了,但今天趟這條溝的時候不是兩、三個人能夠搞得定的,必須要有綜合性的團隊。“真做進去了之後發現這個事確實非常艱苦,但既然已經走上這條路,也沒回頭路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