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夏時報(www.chinatimes.net.cn)記者 張智 北京報道

製造業一直是促進經濟發展最爲重要的動力。

從全球截面數據來看,製造業比重越大的國家通常來說經濟增長速度和穩定性通常更強,過去常說的“無工不富”,從數據上一直是這樣的情況。

然而,近日發佈的CMF報告顯示,不論是發達國家還是發展中國家都面臨“去工業化”——製造業比重下行的壓力。目前,全球製造業增加值都出現“倒U”型,先上升後下降。從更具體的就業比重來看,當一個國家的收入發展達到一定水平後,製造業比重都會出現下降趨勢。

“工業化問題不僅是製造業本身的問題,還會引起一系列的經濟社會後果。比如,製造業下行會惡化失業問題、高質量就業問題以及收入分配問題,最直接的比如經濟增速放緩。”在中國宏觀經濟論壇(CMF)熱點問題研討會上,中國人民大學應用經濟學院教授黃陽華表示。

從2012年左右,中國工業和製造業增加值比重也出現下行壓力,這也是中央提出保持製造業比重穩定非常重要的背景。

對此黃陽華建議,應對製造業下行壓力,首先要進行製造業升級,補齊效率短板,提高產品議價能力,技術上保持領先的產業要進一步聚焦研發;另一方面,很多產業要素也要調整,要轉向非價格競爭,同時,要應對新定價,拓展全球市場,“一帶一路”大量的合作項目和合作領域都可以分國別進行製造業合作,和製造業強國合作更多強調研發領域合作,對於發展水平較低的地方可通過產能、第三方合作、市場合作等方式,使得製造業同“一帶一路”的銜接更加緊密。

應警惕“倒U”型

從全球數據看,製造業比重大的國家經濟增速和穩定性通常更強。從宏觀經濟角度看,聯合國2030可持續發展17個目標中的大部分都需製造業和工業化支撐。從全球主要國家和平均趨勢看,大量國家的稅收主要來自於製造業部門,製造業仍通過規模經濟和效益經濟對一個國家的增長以及更加宏觀的現代化有很強的支撐作用。

“美國早期有一個‘去工業化’歷程,再到現在提出‘再工業化’,也是因爲認識到了製造業的重要性。在過去它的去工業化的過程中,隨着製造業大量外包的模式,不僅會導致美國產業功力的流失,而且出現了一種創新資源跟着製造業外遷,從而破壞了美國經濟的根基。”賽迪研究院規劃研究所所長程楠表示。

而在中國2035年願景目標中,對現代化有非常明確的目標,包括長期增長需要製造業支撐,科技水平自立自強同樣需要製造業和創新形成聯動和產業升級等。

“製造業比重越大越能夠降低經濟增長的波動性,製造業的波動性比服務業更低,這次疫情中,製造業比重越大的國家在應對疫情時的經濟迴旋餘地通常更大。同時,製造業本身是國家創新的重要承載部門,也是解決卡脖子的主要領域,這是製造業比重穩定和升級對實現創新國家的目標是重要支撐。”黃陽華表示。

不過,程楠也表示,當前面臨着一個更加複雜的外部環境,使得製造業升級的道路受到一些擠壓。近年來,全球產業鏈供應鏈正在發生深刻調整,這種大國博弈的變化格局中,我國製造業發展面臨着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的雙向擠壓。尤其是中美戰略博弈加劇,大家能夠看到,美西方一直試圖遏制我國製造業,尤其是高新技術產業先進技術的發展,阻礙我國產業升級的步伐。這在一定程度上會衝擊我國製造業的發展,需要引起警惕。

製造業升級仍是我國主要破局辦法

程楠建議,現在製造業發展模式和以前有所不同,需要給製造業企業更大的發展空間。雖然近些年來製造業平均稅負水平有所下降,但在目前情況下還是有更大的必要讓製造業企業放水養魚,提供製造業企業更大的利潤空間,鼓勵企業擴大再生產。

“傳統產業還是國民經濟的重要支柱,尤其經過這麼多年的發展,我國的傳統產業是有基礎、有規模、有優勢的,但確實面臨成本上升、競爭力下降、增長空間受限等多重壓力。這種情況下我們要藉助新一代信息技術,利用新一代信息技術來推動傳統產業的改造升級,老樹發新芽比無中生有地培育新興產業更具可行性。在這個過程中希望能夠通過改造傳統的工藝流程,提高資源利用效率進一步挖掘傳統產業的潛力。”程楠表示。

中國首席經濟學家論壇理事鍾正生也建議,今年穩定製造業投資需要尋求並擴大支撐因素,比如綠色低碳、智能製造、自主可控和汽車產業鏈。

“我國中游製造業尤其是高端裝備製造業發展是非常迅速的。像去年製造業技術改造投資增長了8.4%,在製造業投資中的佔比達到了40.6%,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實施產業基礎再造工程,推動製造業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發展,也指明瞭製造業技術改造的重點方向。同時,製造業發展畢竟還是製造業企業的發展,所以,製造業投資中民營企業佔到絕大的比重。如何提振民營企業家的信心也是至關重要的。”鍾正生表示。

責任編輯:徐芸茜 主編:公培佳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