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陳植 上海報道

一石激起千層浪。

北京時間6月27日凌晨,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副總裁Gita Gopinath在歐洲央行年度經濟論壇表示,各國央行必須接受一個“令人不安的事實”,即他們必須容忍通脹率在更長時間內高於2%的目標,以避免加息帶來金融危機。

這恰恰與國際清算銀行(BIS)的觀點截然不同。

上週日,國際清算銀行發佈最新的年度報告,呼籲全球央行進一步加息。

一位華爾街對沖基金宏觀經濟學家向記者分析說,IMF與世界清算銀行之所以發出截然不同的“聲音”,可能與他們關注點差異有關。比如國際清算銀行更擔憂全球經濟陷入滯漲風險,IMF則擔心過度加息導致衆多國家債務危機爆發。

Gita Gopinath直言,各國政策制定者面臨着一個艱難的選擇,要麼解決高債務國家未來的潛在金融危機,要麼進一步提高利率以抑制頑固的通脹。

她認爲,在這種情況下,各國央行需要調整其反應函數,容忍通脹在一段時間內走高。畢竟,衆多歐洲國家債務水平高企,如果再遭遇一場金融危機,它們很容易受到影響。

Gita Gopinath對此還呼籲歐盟成員國出臺減少預算赤字和債務水平的新法案。

上述華爾街對沖基金宏觀經濟學家直言,當前全球貨幣政策收緊步伐已走到“十字路口”,越來越多國家央行都開始在遏制通脹與避免經濟深度衰退之間找平衡。

“這注定是一個艱難的取捨。”他認爲。因爲貨幣政策收緊對實體經濟活動的約束,存在一定的滯後性。這令各國央行較難迅速全面判斷進一步加息將對經濟衰退與金融風險爆發造成多大的衝擊。目前很多國家央行只能“走一步看一步”,根據最新的經濟數據與通脹數據決定是否進一步加息,但這反而給金融市場造成更大的波動風險,因爲越來越多金融機構都在“豪賭”各國央行下一步貨幣政策走向。

通脹中樞長期高企的新挑戰

Gita Gopinath表示:“我們正進入一個需要太長時間才能實現通脹目標的時期,這意味着我們正面臨通脹根深蒂固的風險。”

在她看來,當政府缺乏財政空間應對時,各國央行可能需要進一步收緊貨幣政策以應對通脹根深蒂固問題,但這可能造成新的金融壓力。

值得注意的是,隨着通脹粘性增強,金融市場也開始傳聞越來越多國家央行或將提高通脹容忍度以避免過度加息所帶來的潛在金融危機。

2月,有“新美聯儲通訊社”之稱的資深記者Nick Timiraos指出,美聯儲或將通脹目標調高至2.8%,即未來三年美聯儲能接受通脹增速2.8%的局面。

但是,美聯儲很快否認上述觀點,並強調美聯儲仍將通脹目標設定在2%不變。

記者多方瞭解到,即便美聯儲給出堅決表態,但金融市場仍時常傳出美聯儲或將調高通脹容忍度的聲音。尤其在3月硅谷銀行等美國地方銀行先後遭遇擠兌破產後,金融市場意識到美聯儲大幅加息正造成潛在的“金融危機”。

具體而言,在美聯儲大幅加息壓力下,美債價格隨之下跌,導致硅谷銀行持有的鉅額美債頭寸遭遇浮虧,引發銀行擠兌風波,此舉迫使硅谷銀行不得不拋售美國國債令虧損額進一步擴大,直到股本金虧損殆盡,最終遭遇技術性破產,觸發更大範疇的地區銀行擠兌潮湧與金融市場劇烈波動。

這也是華爾街一度認爲美聯儲將在5月暫停加息的一大重要原因。因爲他們發現,當前美國CPI同比增速仍超過4%,若美聯儲進一步加息以促使通脹回落至2%,就可能引發更多美國地區銀行資產端虧損額擴大與擠兌破產風險。反之若美聯儲悄悄提高通脹容忍度而暫停加息,美債價格企穩反彈則令這些地區銀行擠兌破產風險隨之降低。

中金公司分析師劉政寧表示,長期而言,提高通脹容忍度的背後是新宏觀環境下的通脹中樞的長期上行。比如疫情所導致的長期供給約束、財政逐漸主導下的貨幣政策挑戰加大、以及地緣政治和全球能源格局重塑所帶來的全球化紅利消退,都很大程度促使全球宏觀環境從低通脹、低波動向通脹利率中樞上升、宏觀波動加劇演變。

劉政寧認爲,全球經濟正在經歷低通脹因素消退甚至逆轉,通脹中樞可能在中長期上行,潛在的含義是利率中樞亦將上行,長期低利率環境下的資產定價邏輯將在高利率高波動的環境中逐漸受到挑戰。

但是,Gita Gopinath並未建議各國央行暫停加息。

她指出,歐洲央行與其他央行應該積極備戰,對持續通脹做出強有力的反擊,即使此舉會導致勞動力市場進一步降溫。

在業內人士看來,IMF似乎更關注各國央行過度加息所帶來的金融危機風險。             

急需規避高負債國家主權債務違約危機

值得注意的是,在Gita Gopinath呼籲“各國央行需容忍通脹率在更長時間內高於2%的目標,以避免加息帶來金融危機”的背後,是IMF正日益擔憂過度加息所帶來的高負債國家主權債務危機風險。

她表示,在法國和意大利等衆多國家,預算赤字和債務水平已超過國內生產總值的100%。這意味着衆多歐洲國家債務水平高企,若再出現一場金融危機,它們都很容易受到影響。

記者多方瞭解到,除了歐洲高負債國家,金融市場還擔憂歐美央行大幅加息正令越來越多新興市場國家深陷債務兌付違約風險。

目前,衆多金融機構預計今年陷入主權債務兌付風波的新興市場國家將會增加,究其原因,一是全球經濟低迷或令大宗商品價格與需求雙雙走低,令高度依賴大宗商品出口的部分新興市場國家財政收支狀況更糟糕,或引發主權債務兌付風波;二是美聯儲若將高利率政策延續更長時間,或減少流向新興市場的資本規模,令部分新興市場國家無法籌集資金應對短期主權債務兌付壓力。

一位跨境支付服務商向記者透露,由於美聯儲大幅加息導致美元流動性收緊與美元融資成本不斷高漲,目前一些高負債新興市場國家的美元緊缺程度明顯增加,當地進口企業需等待較長時間才能向當地央行兌換到美元資金用於支付進口商品貨款。但這種現象意味着這些新興市場國家美元頭寸日益緊張,外債兌付違約的風險相應走高。

更糟糕的是,隨着美聯儲暗示進一步加息,流向新興市場的西方國際資金相應減少,令新興市場國家美元籌資難度進一步加大。

上週,美聯儲主席鮑威爾預計美聯儲今年可能還會有兩次加息,且基準利率“不會很快”下降。

“但是,IMF希望各國央行提升通脹容忍度而減少過度加息幾率(進而壓低某些高負債國家主權債務兌付違約危機)的做法,未必能成功。”前述華爾街對沖基金宏觀經濟學家向記者透露。究其原因,衆多發達國家央行認爲若無法遏制通脹,未來經濟將遭遇滯漲風險,對自身經濟長遠穩健發展相當不利。所以在5月英國消費者價格指數(CPI)同比上漲8.7%後,英國央行上週果斷大幅加息50個基點,高於市場預期的25個基點。

在他看來,如何更好地解決西方國家央行進一步加息所帶來的外溢效應,需要新興市場國家與西方國家加強宏觀經濟與貨幣政策協調,進而找到皆大歡喜的解決方案。

(作者:陳植 編輯:張星)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