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深度參與兩大國有銀行股改上市,到躬身入局中國金融市場改革開放浪潮,職業生涯將滿30年的潘功勝迎來新使命。71日下午,中國人民銀行召開領導幹部會議。中央組織部有關負責同志宣佈了中央決定:潘功勝同志任中國人民銀行黨委書記,免去郭樹清同志的中國人民銀行黨委書記職務、易綱同志的中國人民銀行黨委副書記職務。

在人民銀行新任黨委書記人選官宣之前,很長一段時間裏,潘功勝都並非坊間猜測的熱門人選。他的出任雖於市場猜測而言有些意外,但從其工作履歷看卻是情理之中。亦有分析人士預計,成爲黨委書記後,潘功勝還有望出任央行行長,如果是這樣,央行將恢復黨委書記、行長由同一人擔任。

回顧潘功勝的職業生涯,他與中國金融體制改革一路相伴,既是親歷者也是見證者。不論是工商銀行、農業銀行的股改上市,還是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的市場化改革、存款保險制度推出、中國債市對外開放、跨境資本流動管理改革、房地產金融調控、互聯網金融監管探索……潘功勝都深度參與其中。多位受訪人士對記者透露,潘功勝對待工作非常嚴謹細緻,事必躬親。他曾將大行股改上市的曲折之路比作破繭化蝶的過程,而他自己的職業生涯同樣是踏浪而行,一路直面重重考驗與挑戰。

對任何一國的中央銀行掌門人來說,其一言一行歷來都是經濟金融領域關注的焦點。這個自帶巨大“流量”的職位何其重要,也何其不易。對中國人民銀行而言,面對風高浪急的國際環境和艱鉅繁重的國內改革發展穩定任務,潘功勝“接棒”後,建立現代中央銀行制度將是他任上的工作主線。

潘功勝的“蝶變”

現年60歲的潘功勝在1993年從中國人民大學經濟學系博士畢業後,就進入了工商銀行,從工行房地產信貸部副處長一路成長爲後來的工行董事會祕書。在工行工作的15年間,他在計劃財務部、人力資源部、深圳分行、股份制改革辦公室、戰略管理與投資者關係部等多個部門擔任要職。

1997-1998年期間,潘功勝前往英國劍橋大學做訪問學者。訪學回國後不久,潘功勝先後出任工行計劃財務部處長、人力資源部副總經理等職。

自那時起,他的工作就開始爲工行股改上市做準備與鋪墊。上世紀末,國有銀行不良率高企,大行股改的第一步,就是剝離壞賬、注入資本對商業銀行進行財務重組。

2003年,黨中央、國務院關於國有商業銀行改革的重大決策付諸實施;同年年底,人民銀行通過成立中央匯金公司向4家國有大行注資790億美元。這意味着國有大行的股改進程開始了實質性動作。

不久後的2004年6月,潘功勝出任工行計劃財務部總經理、股份制改革辦公室主任,自此成爲工行股改上市的一線參與者和主要負責人。2006年10月,工行掛牌上市,成爲首家實現A股與H股同步發行、同步定價、同步上市的企業。

成功上市不久後,時任工行董祕兼戰略管理與投資者關係部總經理的潘功勝還組織工行通過併購的方式收購了非洲最大的銀行——南非標準銀行20%的股權,成爲南非標準銀行最大股東。此次收購對工行來說意義重大,工行原董事長姜建清彼時曾評價稱,“工行的目標是逐步從本土領先銀行轉變成爲在亞洲有影響力的銀行,爲最終成爲全球性銀行奠定良好的網絡基礎。”

兩年中,潘功勝親歷工行IPO(首次公開發行)方案設計、組織實施、財務重組、公司治理、審計評估和戰略引資等諸多環節,被稱爲工行股改上市“操盤手”。有了這份沉甸甸的實踐經驗,潘功勝在2008年被火線擢升爲農業銀行副行長,他“空降”的目標很明確——推動農行順利上市。

作爲最後一家股改上市的國有大行,農行彼時被看作是大型銀行中改革難度最大的一家。這既有農行當時業務模式遭受外界質疑和不被理解的自身原因,也面臨着彼時全球金融危機,資本市場低迷動盪的外部不利因素。

“比工行那次難一些,市場波動大一些。”潘功勝在農行上市成功後接受媒體採訪時這樣評價參與農行股改上市的感受。

他曾回憶,在2010年農行上市路演期間,當時面臨着諸多艱難選擇,全球資本市場出現大幅震盪,投資者普遍信心不足,給農行上市帶來很大壓力。同時,國際輿論環境也不是很友好。面臨如此錯綜複雜的情況,農行甚至一度準備停止路演。

不過,正如同樣“操刀”過大行股改上市的姜建清所說,我國國有銀行的股份制改革堪稱沒有退路的“背水一戰”。儘管彼時輿論對農行上市首日就會“破發”的擔憂甚囂塵上,潘功勝仍多次公開堅定回應不會“破發”,表示對股價表現有信心。

最終,2010年7月,農行克服了諸多困難,成功上市,併成爲當時全球規模最大的IPO。至此,中國大型商業銀行股改上市完美收官。

2012年3月,潘功勝所著的《大行蝶變——中國大型銀行復興之路》一書出版發行,該書被看作是我國第一部真實記錄中國大型銀行股改歷程的作品,並獲得2014年度孫冶方金融創新獎。其素材來源於他親身參與工商銀行、農業銀行財務重組、股改、上市全過程的一手資料與實踐感悟。

但“蝶變”的不僅只有國有大行,還有當時參與大行股改上市、克服艱鉅挑戰的改革“操盤手們”,潘功勝也是其中之一。

兩次大行股改上市的寶貴經歷,尤其是多次帶隊上市路演,面對來自國際投資者的質疑和市場的擔憂,潘功勝對如何加強與市場溝通有了更多獨到理解。這爲他從農行離開後所從事的“下一站”工作同樣提供了巨大的寶貴經驗。

他的下一站,就是人民銀行。在這裏,他已經工作了11年,而從現在起,他將以“舵手”的新身份繼續在這裏工作。

改革需要決心與謀略

“對於那些試圖做空人民幣的勢力,幾年之前我們都交過手,彼此也非常熟悉,我想我們應該都記憶猶新。我們有基礎、有能力、有信心保持人民幣匯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穩定。”

2018年10月,恰逢美聯儲多次加息,人民幣匯率承壓之際,時任央行副行長、外匯局局長的潘功勝霸氣“隔空喊話”空頭,至今都給市場留下深刻印象。

人民幣匯率市場化形成機制改革幾經坎坷,推進資本項目可兌換更如同政策“走鋼絲”,潘功勝分管外匯管理工作時所面臨的外部環境更爲錯綜複雜。保持改革定力與藝術性地把握與市場的溝通分寸,是潘功勝任上推進外匯市場改革的鮮明特點。

正如他自己曾說過的那樣,“任何形式的改革,任何國家的改革,不能僅僅只有目標,應該有達成目標的策略;不能僅僅有決心,而且需要改革的謀略。”

時間撥回2011年上半年,剛剛推動農行完成上市的潘功勝,此時不再像“備戰”上市時那般焦慮,他去了美國哈佛大學肯尼迪政府管理學院學習近半年。歸國後僅一年左右,潘功勝就於2012年6月出任央行副行長,此後一段時間分管辦公廳、金融市場司、金融穩定局等部門。

2015年底,潘功勝開始兼任國家外匯管理局局長,這一時點讓他“接棒”如同當年去農行那樣,似有臨危受命的意味。那時的中國外匯市場面臨着自“811匯改”後的首輪巨大沖擊,人民幣貶值預期空前高漲,官方外匯儲備創下單月曆史最高降幅,市場對外儲是否會失守3萬億美元大關充滿擔憂......

上任伊始面對來自市場持續發酵的負面預期,“喊話”式的預期引導是必要且有用的。中國貨幣網一日內連發兩篇特約評論員文章,強調人民幣匯率有條件繼續保持穩定,不存在持續貶值的基礎。這背後都有他的統籌安排。

然而,當貨幣當局與市場之間的博弈進入白熱化時,前者若想“鎮得住”場面,需要的是既說又做。在此背景下,央行出臺了多項頗有震懾性的舉措,包括遠期購匯徵收20%的準備金、企業跨境融資實施全口徑管理、加大對地下錢莊的打擊力度等。這些措施日後逐漸成型爲我國的跨境資本流動的宏觀審慎管理與微觀市場監管體系,央行與市場“交手”的基礎和能力便來源於此。時至今日,儘管當下人民幣匯率再次面臨着貶值壓力,但市場與央行的心態與8年前相比淡定得多,人民幣匯率市場化改革的成效有目共睹。

2023年6月初,潘功勝在第十四屆陸家嘴論壇做主題演講時表示,經過多年的改革發展,近年來我國外匯市場運行逐漸呈現出新的特徵:市場運行呈現較強的韌性,市場主體更加成熟,交易行爲更加理性,匯率避險工具更多運用,以及人民幣跨境使用水平的大幅提升,也大幅壓縮了匯率風險敞口。而且外匯市場監管者面對市場的變化時,也更加從容、更加淡定、更加成熟。

“多年來,我們在應對外部衝擊中積累了不少經驗,外匯市場宏觀審慎政策工具也更加豐富。我們有信心、有條件、有能力維護外匯市場的穩定運行。”他說。

新角色、新使命

潘功勝長期分管央行金融市場司,作爲央行的核心業務司局之一,金融市場司承擔着多項重要職責,包括擬訂金融市場改革、開放和發展規劃。監督管理銀行間債券市場、貨幣市場、外匯市場、票據市場、黃金市場及上述市場有關場外衍生產品。擬訂公司信用類債券市場及其衍生產品市場基本規則。承擔重要金融基礎設施建設規劃並統籌實施監管的具體工作。統籌互聯網金融監管,評估金融科技創新業務。擬訂並組織實施宏觀信貸指導政策,承擔國務院交辦的小微、“三農”、科技創新等結構性金融政策協調具體工作。

從這些過往的履歷不難看出,潘功勝對實體經濟與金融如何更好地協調發展,以及金融體系風險防範有着長期的豐富實操經驗和深刻認識,這將爲他開啓執掌央行的職業生涯提供寶貴的“財富”。

對任何一國的中央銀行掌門人來說,其一言一行歷來都是經濟金融領域關注的焦點。這個自帶巨大“流量”的職位何其重要,也何其不易。在穩定物價、支持經濟發展、防範系統性金融風險等多重追求目標下,來自多方力量的博弈讓政策的艱難抉擇成爲家常便飯,美聯儲前主席伯南克稱需要“行動的勇氣”、日本央行前行長白川方明則將制定貨幣政策工作形象地比喻成,“像駕駛一輛擋風玻璃被迷霧籠罩、速度表失靈、油門和剎車操作程序都不熟悉的汽車!”

對中國的央行來說,面對風高浪急的國際環境和艱鉅繁重的國內改革發展穩定任務,挑戰將是層出不窮。潘功勝履新後,建立現代中央銀行制度將是他任上的工作主線。

現代中央銀行制度內涵豐富,既包括完善貨幣政策體系,維護幣值穩定和經濟增長;也需要深化金融體制改革,提升金融服務實體經濟能力;更要強化金融穩定保障體系,牢牢守住不發生系統性風險底線。這既是央行貨幣政策和宏觀審慎政策雙支柱調控框架的完善延伸,也是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守護好老百姓的錢袋子,是央行最基礎也最爲重要的工作,這離不開對貨幣政策的精準把握。央行多次強調,“我國有條件儘量長時間保持正常的貨幣政策,保持正的利率,保持正常的、斜率向上的收益率曲線形態。”如何健全貨幣政策調控機制,尤其是發揮貨幣政策的總量和結構雙重功能,精準加大對國民經濟重點領域和薄弱環節的支持力度,是近年來央行探索改進工作的着力點,潘功勝上任後,這一工作仍會深入。

金融是經營風險的行業,作爲“最後貸款人”,央行扮演着防範化解重大金融風險的牽頭人角色。近年來,在加強金融工作統籌協調和防範化解金融風險方面,央行履行國務院金融委辦公室職責,做好金融委重大議題設定和議定事項督促落實;推動構建金融穩定長效機制建設,實施並完善存款保險制度,設立金融穩定保障基金,出臺加強金融控股公司、系統重要性金融機構監管等制度性文件,推進制定修訂《金融穩定法》《中國人民銀行法》等重要法律法規草案,加強金融穩定法律制度的頂層設計和統籌協調……

法固根本,利在長遠。目前,金融穩定長效機制已初步搭建起以法治體系爲保障的四梁八柱。但牢牢守住不發生系統性金融風險的底線,不僅需要法治體系的護航,也考驗實踐者的政治智慧。

從近年來金融風險暴露及處置的經驗看,金融風險的爆發往往從局部單個機構出現危機開始,此時處置風險更多需要金融監管部門派駐當地的分支機構與當地政府通力配合,這本質上涉及央地間如何協同。

儘管今年的國務院機構改革方案中,有涉及深化地方金融監管體制改革的內容,突出“堅持金融管理主要是中央事權的前提”,且目前已有相關的規章制度爲化解風險提供操作指引;但在實操過程中很多細節問題的處理卻考驗着央地部門間能否互相妥協和補臺,這需要政治的智慧和平衡的藝術。

“改革發展是一場沒有終結的戰爭。”多年前,面對國有大行股改上市的諸多棘手難題,潘功勝曾過五關斬六將,併發出如此感嘆。多年後的今天,耕耘金融改革數十載後,對於即將踏上的新徵程,他有備而來。但縱觀全球央行行掌門人一職,即便身經百戰,前方依然挑戰重重。

責任編輯:張恆星 SF142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