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夏天,“雪糕刺客”被大衆熱議,很少有人注意到,今年夏天,被不少人在手機沒電時視爲“救命稻草”的共享充電寶正變成新的“價格刺客”。

  智能手機普及的當下,共享充電寶爲了順應消費者隨時充電的需求應運而生。但隨着共享充電寶市場的發展,收費過高、計費亂象不斷、押金無故扣除無法退還等問題頻頻發生。

  記者觀察到,在黑貓投訴平臺上,針對共享充電寶的投訴記錄已超過11.7萬條。

  共享充電寶漲價了

  據媒體報道,杭州市民高女士近日意外發現自己上個月在市區租借的一臺共享充電寶,充1小時30多分鐘竟然收取了8元,而在4月份連續兩次使用怪獸充電品牌的共享充電寶,兩次扣費合計更是高達50多元。讓她百思不得其解的是——自己明明沒有租借很久,爲何費用如此之高?通過對比往年價格,她發現,共享充電寶漲價了,而且漲得飛快。

  據悉,共享充電寶的收費方式是最初幾個先行者制定的,當時1小時收費僅0.5元,消費者也未提出異議,後來者就延續了“行業慣例”。

  記者瞭解到,目前主流充電寶每小時租借費用基本都要4元起步,部分品牌設置半小時充電起步,每24小時封頂價格從20元到50元不等。

  不少充電寶品牌需要支付99元押金。按照上述基礎租借費計算,近年來,共享充電寶每小時的基礎租借費用已經翻了8倍。

  據報道,近期,還有消費者以測試爲目的掃了幾個城市的20臺共享充電寶。在20臺機器中,有18臺以1小時爲計費單位;另外2臺以半小時爲計費單位。除了部分標明“可寬限3分鐘至6分鐘”的機器,消費者哪怕只用了1分鐘,也要按照1小時或者半小時收費。

  “共享”的本意是儘可能提升物品使用率,以達到便利、省錢、環保的目的。例如,共享單車普遍以15分鐘爲一個計費單位。不過,按照共享充電寶的收費方式,消費者有時雖然只需要15分鐘或者半小時的充電量,但想着已經付了1小時的錢,往往就不着急歸還了。如此收費,無助於提高利用率,有違“共享”的初衷。

  成本轉嫁惹的禍?

  據杭州市消保委一項調查顯示,84.7%受訪者覺得近幾年充電寶的計費價格上漲厲害,56.0%受訪者表示遇到過在不同場景收費標準不一樣的問題。26.7%的受訪者表示共享充電寶存在未明示或未經同意,過度收集並傳輸個人信息的問題。

  充電寶的“性價比”問題一直備受爭議,市民周女士就對共享充電寶“一言難盡”的充電速度表示不滿。“這些共享充電寶跟自己買的不太一樣,總是感覺充電速度很慢,充了半天只充進去一點點,不還吧等於用戶花的錢越來越多,還了吧感覺自己根本沒充多少。”

  市民楊女士也認爲,自己用完了充電寶的全部電量,結果手機只充進去了30%的電量,如果開着視頻、地圖導航之類的大應用,充的速度可能還趕不上掉電的速度。“有一次我在餐廳租借了一臺充電寶,結果飯都喫完了才充進去了吧10%,纔出餐廳門,連出租車都沒打上電就掉完了,等於白扔了一筆錢。”

  有業內人士指出,“用電焦慮”帶來了廣闊的移動用電需求市場,但事實上這門生意門檻並不高。這也使得越來越多的國內玩家入局共享充電寶賽道,我國共享充電行業越來越飽和。

  國內充電寶門店投放早就見頂,多家品牌爭奪一家線下客戶根本不新鮮,隨之而來的是利潤擠壓,大量利潤則給到商家側。爲了生存,品牌商只能將這部分成本轉嫁給消費者,這也是近年來共享充電寶屢屢漲價的原因。

  行業發展向好 規模超百億

  從共享充電寶應用場景看,餐廳、服務區、商場、酒店等等都是消費者經常使用共享充電寶的地點。

  艾瑞諮詢研報顯示,在場景維度,餐飲場景下消費者對於共享充電寶的使用率超五成,其次是室內娛樂場所和商超,且三大主要場景下的借取便利均有較好保障。在決策因素方面,充電效率及歸還便利爲消費者首要考量。

  移動互聯網生態的迅速發展和手機耗電快等因素促進共享充電寶行業的快速擴張。在短期內,線下場景依然有待恢復,但從長期來看,一方面,餐飲、旅遊等行業將會迎來新一輪的景氣回升,從而爲行業發展提供充足動力;另一方面,行業準則和相關政策也在不斷完善的過程中,這也會更好地幫助行業向規範化、可持續化發展的路徑邁進。

  艾瑞諮詢研報顯示,2022年全年數據表現趨於保守,共享充電寶行業規模爲100億元。到2023年,隨着居民生產、生活等經濟活動的穩步恢復,行業景氣回溫,行業容量有望增至近170億元,並於2028年超過700億元規模。

  隨着行業邁入精細化發展階段,品牌商也會從多維度進行產品和服務的升級迭代,力求在滿足用戶消費訴求的同時,持續優化自身的運營模式。其中,主要方向涵蓋了機櫃、充電寶的硬件升級,售後體系的細化完善,從上游原材料到下游商戶管理等全路徑的降本增效,多元化業務的開發,線上線下全渠道拓展及社會價值創造等。

  綜合中國證券報、每日經濟新聞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