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聯網時代來臨後,現在的智能電視跟以前相比,不僅可以看電視,還能打遊戲、聽音樂,甚至開啓全屋智能。但隨着電視功能的不斷增多,不少消費者卻在吐槽,怎麼感覺看電視比以前更難了。

近日,江蘇省消費者權益保護委員會就發佈了《智能電視相關問題消費調查報告》,當中點名了一衆電視廠商,並指出當前的智能電視市場普遍存在“套娃式”收費、 “霸王條款”等問題。

不得不說,現在想要看電視,不僅難還費銀子,難不成電視機真要成了老古董?

“套娃式收費”,一年一千多

據江蘇省消保委微信公衆號消息顯示,其針對當前市場佔有率較高的10款智能電視品牌進行了調研,其中包括海信、TCL、小米、華爲、索尼等,不少消費者均吐槽免費觀影阻礙多、“套娃式”收費等現象。

其中,85%的消費者表示在沒有開通會員情況下,僅可收看少量免費節目,且免費專區隱藏較深,需要多步驟操作才能發現。曾有消費者對《環球時報》的記者表示,自己花了5000元買回來的智能電視,但想看免費的電視劇或動畫片就像大海撈針,一不小心還會跳轉到各種下載頁面,被誘導開通會員。

另外,超過60%的消費者認爲在已經購買智能電視的情況下,還要另外購買視頻平臺會員或智能電視會員才能觀影,這一操作也並不合理。

比如用戶開通了芒果TV的VIP後,想要在電視投屏中切換清晰度,還需要下載芒果TV電視端APP;同樣,優酷也需要下載酷喵TV電視端才能切換清晰度。

即便用戶願意成爲會員,擺在前面的還有不同等級會員、不同細分領域會員的選擇,比如電影會員、體育會員等,一層套一層,壓根看不到盡頭。

商業數據派曾對此算了筆帳,用戶如果想要暢通無阻在電視上觀看所有節目,就要買下愛奇藝、芒果TV、騰訊、優酷等平臺擁有高清投屏權限的會員,加起來一年至少要花上1612元,還不包括有線電視費、寬帶費以及付費電影等。

此外,開屏廣告太多、太長也頻頻被消費者吐槽。據江蘇消保委線下調查所得,部分智能電視的開機廣告沒法一鍵關閉,且在不開通電視會員的前提下,片頭、片中廣告最長達2分鐘,已經嚴重影響觀影體驗。

最後,部分平臺還存在誤導消費者的現象。比如不少消費者均傾向按月或按季購買會員,但據江蘇消保委調查所得,海信聚好看影視VIP僅可開通包年會員,變相剝奪了消費者的選擇權。

事實上,智能電視“套娃式”收費已經不是第一次被吐槽,早在今年2月,業內就有機構聯合多家公司發出了《關於規範智能電視收費行爲的倡議書》。但半年過去了,行業現狀並未得到明確的改善,要讓電視機迴歸最原始的觀看功能,怎麼就這麼難呢?

“賣內容”比“賣電視”更賺錢?

電視機廠商都不願意“只賣電視”,主要原因還是因爲電視機已經越來越難賺錢了。隨着電視機硬件配置越來越透明,當中的利潤空間也變得越來越小,在電商平臺搜索“液晶電視”,最低只要200元左右就能買下。

但即便是這樣的低價,也已經不能刺激消費者買電視了,據奧維雲網數據顯示,今年一季度中國彩電市場銷量爲744.2萬臺,同比下降15.7%;銷額爲226.0億元,同比下降18.7%。而在剛剛過去的618期間,彩電線上市場的零售量規模也同比下降了12.9%。

消費者不愛買電視,是因爲他們的注意力已經被其它娛樂方式所佔據,比如短視頻、遊戲等,據EMarket的數據統計,2023年國民每天看手機的時間將達到230分鐘,比2019年增長了 60.4%。

而且,既然“套娃式收費”難以避免,也有越來越多年輕消費者選擇用投影儀取代電視,屏幕更大,價格也更便宜。種種原因之下,電視廠商賣不動電視,就只能從軟件服務等方面尋求新的增長點。

一臺智能電視背後,是電視品牌方、內容方以及牌照方三方的商業模式。舉個例子,電視品牌方推出了一款電視,除了硬件之外,大部分主流的品牌方還會組建自己的OTT運營公司,比如海信旗下有聚好看,創維旗下有酷開等。

但OTT公司並不會自己製作內容,因此,它需要跟互聯網電視牌照方進行合作,爲用戶提供內容,雙方也可以就會員費、服務費等進行分成。除了牌照方以外,電視品牌方還可以選擇跟視頻平臺進行合作,多一個合作方,就意味着可以多一個收入渠道,但不同內容之間可能會存在重疊,這也是“套娃式”的根源。

但對於OTT平臺而言,內容分發收入也並非大頭,廣告收入纔是。數據顯示,2021年OTT端營收達到150億元,其中會員收入佔比約20%,廣告收入約佔比80%。

挖金客董事長李徵曾在媒體採訪中表示,現在互聯網廣告的獲客成本平均在600元人民幣,而OTT的拉新成本僅爲17元左右,這或許也能解釋爲什麼智能電視有着越來越多的開屏廣告的原因。

因此,當前OTT業務已經成爲大部分傳統彩電企業的新增長曲線。以創維集團爲例,其2022年的營收增速僅有5.03%,但旗下酷開系統的互聯網增值服務的收入則同比增長了10.62%,創維集團還有意將酷開科技分拆上市。

 誰能終結“套娃陷阱”?

考慮到互聯網增值服務爲彩電企業所帶來的“錢景”,智能電視爲什麼會無視消費者的投訴,反而不斷增加收費範圍,也就不難理解了。當電視品牌方在會員制度上嚐到甜頭,它們就會不斷擴大使用範圍,甚至開發出更多的收費類目,想出更多新招來創收。

要徹底改變這一現象,或許要從政策管控和消費需求兩方面來入手。先看政策管控,今年廣電總局召集了國內七大牌照商以及國內主要電視品牌方召開工作會議,提出瞭解決“套娃式收費”問題的思路。

在6月底前,智能電視將由牌照方負責用戶賬號管理,所有智能電視在用戶付費前需要綁定集成平臺賬號,牌照方會全面接管終端廠商自建的內容管理系統,並統一進行內容的分配與授權。

這個模式是比較理想化的,也就是說以後智能電視就只是一個硬件,不再提供內容,自然也不會存在多餘的收費。但這勢必會導致電視廠商收入的降低,即便還能跟牌照方談分成,對電視廠商而言也會錯失很多潛在市場和講故事的機會,廠商會否願意配合,這恐怕要打一個問號。

因此,在這一政策的基礎上,未來牌照方與品牌方的合作,大概率會以更深入的形式進行,比如共同參與對視頻內容製作方的篩選、定製等,三方之間的利益必然要得到平衡,才能友好合作。

而除了政策管控之外,通過消費者需求來反向引導牌照方的選擇也非常重要,如果只以“下命令”的模式來禁止,或許能讓智能電視行業變得更加乾淨,但同時也可能因爲牌照方的一家獨大,而讓消費者的可選擇內容變少。

事實上,消費者總會爲優質的內容和平臺投票,就像前段時間愛奇藝因“限制投屏”被用戶告上法庭,最終愛奇藝還是選擇“服軟”並調整了投屏政策,這樣的內容調整模式,其實更契合市場經濟的發展。

目前來看,智能電視背後仍有一條複雜的產業鏈,涉及到不同的利益分配,想要短時間內徹底解決“智能電視亂收費”這一現象,恐怕難以實現。

但在此之前,監管和一些調整舉措仍是很有必要的,一下子下“猛藥”可能過猶不及,行業目前更需要的是逐步調整,比如先解決多端口收費這一問題,再逐漸調整電視會員分類過於細分垂直的問題。

最終,能夠解決行業亂象的必然不會只是品牌方、牌照方和內容方的其中一方,而是需要三方共同努力協作,共同培養與用戶之間的長期關係,才能讓電視內容迴歸“清淨”。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