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照相機是一個教具,教給人們在沒有相機時如何看世界。”

攝影不是盲目地按下快門這麼簡單,在拍攝的整個過程中,都需要觀察與思考

優秀的照片之所以能給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帶來觸動與啓發,除了由於拍攝場景的美妙、拍攝機會的難得外,還因爲照片中有拍攝者的觀察與感悟。

大多數人在攝影時,都是喜歡“偷懶”的,追求效率、圖省力是天性,體力上的“懶”可以被輕易察覺到,而腦力的“懶”卻很容易被忽略,因爲“懶”得去注意,這就使我們拍攝的很多照片成爲了“爲了拍而拍”。

而觀察則是幫助我們改變“偷懶”的好方法,在遇到某個不錯的場景時,我們可以試着去多觀察一下:是不是有更好的角度?在什麼時間段會有最佳表現?如果晚上來拍夜景是不是會更好一點?與什麼樣的元素搭配會更好看?等一個有意思的故事出現會不會更有趣?這既是生理上的觀察,也是腦子裏的觀察。

日常出門拍攝時不必着急拍完走人趕往下一個地點,畢竟攝影不是打卡,一次出門能在一個地點拍出一張滿意的照片就非常不錯了。

另外,我們可以嘗試以不同的視角去觀察,這不僅僅是說我們要多走動、多調節相機的角度,而是我們也要學會以不同的身份去看、去找、去交流。

爲什麼近些年很多人排斥部分網絡攝影師拍攝的街頭紀實作品?裏面有調色、構圖等技術問題,但還有很重要的一點是缺少觀察與思考,因爲一些人在拿起相機拍攝時就已經完全將自己代入了與真實環境格格不入的“攝影師”身份,甚至是以居高臨下、“審視他人活動”的姿態去放大自己的“人文關懷”。

這也是一種“拍的不夠好是因爲離得不夠近”,在完全沒有了解的基礎上靠主觀臆測去捕捉“生活不易”,完全就是扯淡,自己感動自己。

我們或許會看到一些獲獎作品在技術表現上普普通通,甚至不知道其爲什麼能獲獎,但是照片背後可能有攝影師幾年如一日的親身調查,裏面有攝影師真實的觀察與思考。

如果一直以攝影師、記錄者的身份去捕捉畫面,那麼畫面往往也不會那麼完整。

本文來自微信公衆號:玩點攝影 (ID:wakexiao),作者:AGER

廣告聲明:文內含有的對外跳轉鏈接(包括不限於超鏈接、二維碼、口令等形式),用於傳遞更多信息,節省甄選時間,結果僅供參考,IT之家所有文章均包含本聲明。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