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車企二季度盈利值得關注”。今年3月,車市掀起價格戰風暴後,有業內人士對此作出了上述判斷。如今,是見證價格戰對車企盈利影響的時候了。

蓋世汽車整理了21家整車企業(以乘用車業務爲主)的中期業績報告,發現與之前的預測有一些偏差。銷量規模大或穩步增長的車企,基本上實現了淨利潤的增長。相反,合資業務收縮或尚未形成銷量規模的車企,既受到價格戰衝擊,又受到日益激烈的市場競爭的影響。

在傳統車企中,比亞迪的銷量業績超過其他企業,上半年淨利潤首次突破了100億元;而五家上市的新勢力中,理想汽車“獨美”,蔚來、小鵬、零跑、恒大汽車仍舊面臨鉅額虧損。

從比亞迪的銷量成績(上半年銷量爲125.6萬輛)和走勢(同比增長94.25%)來看,其蟬聯2023年上半年車企淨利潤第一名的結果毋庸置疑。今年上半年,比亞迪淨利潤高達109.5億元,同比增長2倍,也是唯一淨利潤破百億元的整車企業。

事實上,比亞迪中期業績的表現超出部分證券機構的預期。比亞迪上半年單車淨利潤爲0.87萬元,同比、環比均增長了1700元左右。毛利率升至18.33%,遠高於大部分車企。

顯然,比亞迪雖然是價格戰的發起者之一,但是其盈利卻未受過多影響。分析可知,這與比亞迪銷量規模化的進一步提升,高端車型佔比提升、電池成本下滑等多重因素有關,抵消了產品價格下探的影響。

緊隨比亞迪之後的是長安汽車和上汽集團,兩家車企上半年淨利潤都超過70億元。然而,從增速來看,兩者的表現只能說是勉強達到預期。

受價格戰、合資品牌份額收縮等因素影響,上汽集團上半年整體銷量同比微降7%,同時單車利潤下降,毛利率僅爲9.67%,低於行業平均水平(10.35%)。

而長安汽車上半年76.5億元的淨利潤中,第二季度其實只貢獻了7億元,相較去年同期減少了7億元。但不可否認的是,長安汽車是車企中投資有道的典範。今年一季度通過併購深藍獲得了50.21億元投資收益,助其盈利上漲。追溯到2020年,長安汽車還通過投資寧德時代盈利近20億元。

相較而言,北京汽車、華晨中國、吉利汽車、江鈴汽車等部分車企的表現符合預期,並且都實現了正增長。

尤其是北京汽車、華晨中國,在自主業務不給力的情況下,卻受益北京奔馳、華晨寶馬在豪華品牌市場表現堅挺(上半年銷量均突破了30萬輛),上半年淨利潤分別達到28.5億元、37.4億元,分別實現31.9%、17.7%的同期增長,毛利率也穩定在20%以上。

再看吉利汽車,在價格戰如此激烈,並且不斷有新產品、新品牌需要投入資金的情況下,其上半年淨利潤還能穩定在16億元,實現1.19%的微增長,表現已好於部分競爭對手。

除此外,江淮汽車的淨利潤增幅也引人注意,同比增長1.2倍,實現扭虧爲盈(去年同期淨虧損達7億元)。有機構分析道,系銷量增長改善了營收和毛利率情況。數據顯示,江淮汽車今年上半年銷量爲27.9萬輛,同比增長18.5%,尤其是商用車銷量上漲拉動整體盈利改善。

在蓋世汽車研究院分析師看來,如比亞迪、長安汽車等車企能夠抵擋住價格戰的影響,實現淨利潤增長,原因在於基本盤穩固,即銷量表現穩定甚至實現持續增長。

他們,淨利爲何下滑了?

然而,與此形成鮮明對比的是,超過半數的車企上半年淨利潤要麼下滑,要麼仍處於虧損狀態。

在傳統車企中,廣汽集團上半年淨利潤爲29.7億元,被理想汽車反超,同比下滑48.4%。對於淨利潤的下滑,廣汽集團在半年報中並未具體解釋。但是從銷量走勢來看,很明顯是受到合資品牌下滑的拖累。

數據顯示,廣汽集團上半年聯合營企業收益爲54.5億元,同比下滑37%。平安證券表示,廣汽豐田、廣汽本田所處的燃油車市場份額逐漸下滑,加之行業價格戰激烈,導致兩大合資公司盈利能力出現下降。

另外,廣汽集團旗下自主業務整體仍處於虧損狀態。今年上半年,自主業務淨虧損(扣非淨利潤-投資收益)爲27.5億元,拖累集團整體業績發展。

相比廣汽集團,長城汽車上半年淨利潤降幅更大,同比下滑75.7%。對此,長城汽車的解釋是,基於2023年新產品上市,並且加大品牌及渠道建設投入,同時堅持在新能源及智能化領域的研發投入,以及匯率收益減少等因素所致。有機構認爲,隨着長城汽車轉型完成,利潤有望逐步恢復。

處境類似的還有東風集團股份,由於乘用車銷量下跌,合資業績下滑,加上經營開支增加,其上半年淨利潤跌至12.7億元,同比下滑近八成,創下2004年以來新低。爲此,集團將今年整體銷量目標由300萬輛下調至259萬輛。

摩根大通發佈的研究報告認爲,東風集團股份旗下東風日產與東風本田兩大合資品牌,以及自主業務基本面上行潛力有限,爲此將其今明兩年盈利預測下調35%/16%。

而力帆科技、海馬汽車等一衆車企,處境更爲危險。由於品牌力偏弱,加上銷量規模有限,再遇上愈發激烈的市場競爭、價格戰,上述車企淨利潤下滑或虧損改善不大。尤其是賽力斯、北汽藍谷,盈利依舊沒有明顯改善,上半年淨虧損依舊超過10億元。

“相較頭部車企,非頭部車企受到價格戰的影響更大,因爲頭部降價後可以靠銷量規模追回損失”,蓋世汽車研究院分析師如是說。

新勢力中,理想“獨美”

在新勢力中,理想“獨美”格局形成。

今年上半年,理想汽車淨利潤高達32.2億元,同比增長6倍,超過廣汽集團、長城汽車等傳統車企,躋身車企上半年淨利潤第五名。

銷量規模持續擴大是理想汽車盈利上漲的主要原因。今年上半年,理想汽車銷量接近14萬輛,同比增長1.3倍,月均銷量近3萬輛。並且保持了20%以上的毛利率,單車毛利潤接近7萬元,高於特斯拉的6.3萬元。

中信證券認爲,理想汽車的高性價比產品優勢、精準的市場定位能力以及智能化的領先佈局,爲其帶來充足的下游需求,並持續超過供應能力。隨着產能爬坡的持續擴大,理想汽車的交付量與市佔率有望持續攀升。

反觀蔚來、小鵬以及零跑,仍處於虧損泥潭中。三家企業中,零跑汽車上半年虧損有所收縮,爲22.8億元,但仍高於北汽藍谷、賽力斯等傳統新能源品牌。爲改善毛利,降低成本,零跑汽車在電池、電動機、電子控制系統、智能駕駛和智能座艙等核心領域均有所佈局,走向全域自研之路。

與此同時,零跑還聚焦技術變現路線。其7月發佈的“四葉草”架構,除了應用於自身品牌,還將對外輸出給第三方車企。目前,傳出大衆中國旗下捷達品牌有計劃購入零跑技術,另還傳出Stellantis將與零跑開展合作。

小鵬、蔚來因爲產品競爭力下滑、新產品市場表現不達預期,導致銷量增速變慢,加上在其他業務投入較大,致使淨虧損有所擴大。

其中,小鵬淨虧損高達51.4億元,同比下滑16.8%。有觀點認爲,小鵬銷量規模上不去、成本降不下來(零部件通用率低),是其業績下滑的主要原因。雖然新車G6銷量向好,助推小鵬月銷量重回“萬輛俱樂部”,但該車“以價換量”的策略註定其盈利空間有限。

下一階段,小鵬汽車把降本作爲核心目標,“會和王鳳英?起對標全球和中國車企最優秀的成本控制水平”,董事長何小鵬表示。

再看蔚來,上半年淨虧損高達109.3億元,同比下滑1.4倍,銷量同比增速僅在7%。在財報電話會議上,董事長兼CEO李斌對此的解釋是,“蔚來的產品迭代期間,銷量低點很正常”。蔚來在研發及銷售與管理成本兩方面投入極大,上半年合計費用就超過110億元,遠超其他新勢力。

從5大上市新勢力上半年業績表現來看,蔚來、小鵬、零跑離“上岸”仍有距離,至於恒大汽車已不被業內看好。理想汽車隱憂在於,隨着新能源高端市場的競爭力越發激烈,加上特斯拉持續降價,都將對其市場地位造成衝擊。

新能源盈利時代到來中

本期車企財報還透露了一個重要信息:隨着銷量規模的持續擴大,新能源品牌盈利時代正在到來,甚至有望成爲集團利潤的新引擎。

比亞迪的成功最具代表性,自去年3月宣佈全面禁售燃油車,“all in”新能源後,銷量業績持續上漲。去年,比亞迪新能源銷量達到186萬輛,賺了166億元。今年上半年,比亞迪累計銷量達到126萬輛,助力淨利潤突破百億。

蓋世汽車研究院預計,比亞迪今年銷量有望突破300萬輛。隨着各產品冠軍版車型落地,比亞迪產品競爭力將進一步提升。同時,高端化多品牌佈局加速落地,加上海外市場的驅動,民生證券預計,比亞迪2023年歸母淨利潤可達到253億元。

不僅是比亞迪,今年來隨着中國新能源市場滲透率提升,銷量規模的持續擴大,其他新能源品牌也相繼加入了盈利的隊伍。

先是理想汽車,此前,蓋世汽車研究院就曾做過預測,理想汽車年銷量達到15萬-20萬輛,大概率能實現收支平衡。去年第四季度起,理想汽車月銷量穩定在1.4萬輛以上後,實現了扭虧爲盈。如今,理想汽車月銷量更是突破了3萬輛。目前,理想汽車已連續三個季度實現盈利。

近日,又有一家新能源品牌加入盈利隊伍。“我們6、7月份已實現盈利”,廣汽埃安相關負責人對蓋世汽車說道。今年上半年,埃安月銷量持續擴大,從3月起穩定在4萬輛以上。上半年,廣汽埃安實現營業收入223.87億元,同比增長約51.40%。

回看去年此時,因電池成本上漲,廣汽集團董事長曾慶洪還曾吐槽“給寧德時代打工”,並表示,目前除了特斯拉、比亞迪之外的新能源整車廠都是虧損的。不過一年,廣汽埃安就成爲了第三家盈利的中國新能源品牌,變成別人豔羨的對象。

比亞迪、理想汽車、廣汽埃安三家新能源品牌能實現盈利或是淨利上漲,一個共同的原因是銷量規模在持續擴大。這既與自身品牌競爭力較強、產品市場定位精準有關,同時也是順應了新能源汽車的發展趨勢。

與此同時,“出海”正成爲中國品牌業績增長的長期驅動力。上汽集團在整體銷量有所下滑的情況下,上半年還淨賺了70億元,海外市場貢獻極大。上汽集團上半年有四分之一的銷量由出口貢獻,“出口毛利率高,國內卷不影響上汽集團等企業在海外掙錢”,蓋世汽車研究院分析師如是說。

“能賺錢”是中國品牌加快卷向海外市場的重要原因之一。廣汽集團表示,中國汽車企業持續加快海外市場的佈局與擴張,汽車出口總量同步攀升,海外市場競爭日益加劇且已成爲汽車企業的重要利潤增長點。

目前,中國新能源品牌爲擴大銷量規模、擴大市場,大多選擇“國內+海外”雙管齊下。在擴張新能源版圖的過程中,車企雖然需要持續投入,但如果能在保證利潤的前提下實現銷量的穩步增長,那麼只要“堅持住”就勝利在望。(蓋世汽車 向天歌)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