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21世紀經濟報道

原標題:險企跨界居家養老,破解行業整合之痛|“金融新供給”調研④

近年來,不僅是老年人,中青年人提前籌備養老規劃的新聞頻頻見諸報端。

中國老年學和老年醫學學會老齡金融分會等機構發佈的《中國城市養老服務需求報告2022》顯示,近七成城市居民認爲“年輕時就應該規劃養老財富”;30-39歲人羣已成爲考慮自己養老問題的高峯年齡段。養老的緊迫性不容忽視,如何未雨綢繆,科學合理地進行養老儲備及規劃,已成爲各方亟需面對的現實。

一方面,個人養老金賬戶去年開始試點,開戶數量迅速增長;另一方面,保險機構等金融機構也開始以新的策略進入。

在我國“9073”養老格局下,九成以上的老人選擇居家養老,但隨着少子老齡化進程加快、家庭單元越來越小,居家養老成爲多數人的選擇之一。

在21世紀經濟報道與平安集團的“金融新供給”聯合調研中,記者發現養老這一龐大需求背後,正在對服務供給端提出挑戰。一些保險機構甚至跳出金融做養老產業,以資源整合者的角色,憑藉長期資金管理的專業能力、專業精算技術和風險管理能力,力圖破局養老產業。

養老金融之變:從長期資金管理,到全場景解決

近段時間,70多歲的老張第一次感覺到身體機能衰退的影響。

那天,他正準備開車,在跨進駕駛位時,由於抬腿的力度較大,導致髕骨撕脫和一點小骨折。

腿傷之後,老張的就醫之程變得無比麻煩,日常輕而易舉的上車下車動作需要老伴幫忙抬腿才能完成,到醫院需要請保安幫忙抬輪椅,那一刻,他想念起2000公里之外的女兒。

在北京的CBD中打拼的張女士,也只能頻繁地打電話關切父親的最新情況,就醫協助和就診陪同服務成爲老張一家當下最爲需要的服務。

張女士及其父親的情況是當前許多家庭共同面臨的難題。拆解來看,一是養老資金支撐,二是養老服務供給。類似的養老問題亟待各類主體入局,羣策羣力予以解決。

從金融角度,居民養老需求不止是養老金賬戶、養老理財等金融產品,實際上是種超長期限的、用途明確的複雜需求。

據國家衛健委的測算,預計“十四五”時期,我國60歲及以上老年人口總量將突破3億,佔比將超過20%。2035年,60歲及以上老年人口將增加到4.2億左右,佔比將超過30%。

這是一塊龐大的市場,但如何將龐大的養老需求和金融實現高質量結合,實現金融的有效供給,仍是一個難題。

去年11月底,個人養老金制度啓動實施。數據顯示,截至2023年6月底,個人養老金賬戶開戶人數爲4030萬人。但開戶只是第一步,尤其是,很多居民在開戶後並未持續向賬戶中投入資金,實際繳費人數相對要少。

一般而言,金融機構進入養老產業的路徑主要是提供養老理財產品,這也是監管鼓勵的政策方向。商業銀行、保險公司、公募基金等也紛紛推出養老金融產品。

“商業養老保險將直面銀行儲蓄、理財和基金等多元化競爭。保險公司如何利用商業養老保險穩健增值和終身領取的特點、發揮防範投資風險和長壽風險的作用,推出差異化的產品吸引消費者,是贏得競爭的關鍵。“平安人壽董事長特別助理兼居家養老事業部總經理李鬥表示。

“在推動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促進養老服務和保險行業共榮發展方面,險企具備天然優勢。”李鬥表示,“從資金久期和收益特徵上來看,險企與養老產業投資要求相匹配;尤其是頭部險企,往往具備醫療健康、財富管理等資源整合能力,可更好地服務養老生態建設。”

更進一步,其認爲,當今客戶的養老需求已不再侷限於單純的資金儲備需求,逐步發展爲覆蓋養老樂居、健康保障、失能護理和資產傳承等全場景養老解決方案的需求。在滿足客戶保險保障需求的同時,幫助客戶解決養老服務需求的痛點,做好客戶養老金融需求和服務需求的有機結合,是險企不斷創新和探索的方向。

根據《麥肯錫中國退休養老金調研-2023》報告分析,保險行業在滿足多樣化養老需求上具有整合式的獨特優勢。需求的洞察和長期關係的經營使得險企佈局養老服務具備天然優勢。從退休前的養老規劃和養老儲備積累到退休後的養老儲備領取,險企通過代理人渠道可以獲取客戶的信任,並能深入瞭解客戶的養老需求。

同時,規模大、期限長的保險資金與投資規模大、盈利週期長,需要長期資本投入的養老產業高度契合,能夠成爲養老服務業重要的資本來源;對於險企自身而言,養老保險資金投資養老服務業能夠緩解資金錯配壓力。

養老模式探索:居家養老或爲破局關鍵

應對老齡化,離不開政府、社區、企業等各方的羣策羣力。其中,保險機構正在從供給側、支付端整合養老服務產業鏈,發揮商業保險對國家社會保障體系重要補充作用。

記者瞭解到,金融機構佈局養老服務,既有直投模式,也有利用自身服務資源或對接第三方資源,提供養老解決方案。從服務提供形式上,保險行業大多以養老社區服務模式爲主,近年來,也有對居家養老服務的嘗試。

其中,居家養老被認爲是破局的關鍵模式。

從供給看,“國內養老服務供給端仍然存在較大缺口。此外,根據我們的調研,老人普遍存在着養老資源焦慮、財富焦慮等心理困擾,也往往擔憂健康誤導、就醫問診困難等潛在情況,這使得許多老人的養老生活品質無法得到保障。“李鬥認爲。

據國家衛健委發佈的數據,我國養老已形成“9073”格局,即90%左右的老年人選擇居家養老,7%左右的老年人依託社區支持養老,3%的老年人入住機構養老。在這一格局下,養老的多重困境也逐漸凸顯。

他表示,居家養老市場需要解決到家、到線、到店的全方位需求,通過服務場景的互補,實現老年人全生命週期的養老服務需求的滿足,因此,未來養老消費場景仍有更大的拓展空間。

“2013年到2016年之間,居家康養行業以服務事業機構爲主,服務主要由政府買單,保基本。2016年,15個城市開啓長期護理險試點,此後,長護險的支付成爲行業的主要收入來源,但這些服務實際上是遠遠不能滿足老年人多元化居家養老需求的。”頤家集團副總裁姜依辰向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表示。頤家是一家爲老人提供醫、護、康、養服務的專業機構。

對此,近年來,國家政策進一步加大了對居家養老的重視。2019年,《關於推進養老服務發展的意見》明確要健全以居家爲基礎、社區爲依託、機構充分發展、醫養有機結合的多層次養老服務體系。2021年,《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加強新時代老齡工作的意見》提出要創新居家社區養老服務模式。

這一模式越來越受認可,“2019年開始,做適老化改造的企業數量明顯增長,老人和家庭也慢慢認同這一概念。”南京福康通健康產業有限公司執行董事汪明向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表示。福康通是一家以智慧健康養老爲核心的企業。

先行一步:保險機構跳出金融做養老

險企的加速佈局以及多元化養老服務方案的推出,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供需不匹配的焦慮,行業資源配置進一步優化,機構養老、社區養老、居家養老等多層次養老服務體系得以完善。

記者瞭解到,包括中國平安、友邦、太平等在內的部分險企已開始佈局居家養老賽道。

據瞭解,目前險企佈局居家養老賽道主要有兩種模式,一種是僅提供某項細分領域居家養老服務,如友邦聚焦“適老化改造、家政、照料、上門護理”等服務,太平人壽聚焦“健康管理”服務等;另一種則是基於老年人多樣化需求整合多方資源,提供“一站式養老建議解決方案”,如平安集團推出的居家養老品牌“平安管家”。

其中,在平安“居家養老”服務模式下,以三位一體的管家服務爲核心,能通過十大維度測評以及與老人的溝通對接,更深入地瞭解其需求,並針對實際需求匹配服務。

養老需求不僅是剛需,而且是高頻的,甚至瑣碎的。“我們近一年,溝通對接就高達20萬次。”平安居家養老管家運營團隊專家向記者表示。

他表示,“老人找我們,7X24小時我們時刻都會在。”從工作經驗來看,在近一年來高達20萬次的溝通對接中,需求量位居第一的是安全需求,其次是健康需求。服務產品裏面最核心的就是智能守護,老人需求量比較大,另外老人對於醫生管家的詢醫問藥等需求也較大。

“如何讓老年人在自己熟悉的家庭環境中生活,同時爲身心健康提供雙重保障,是推進居家養老模式最核心的問題之一。”李鬥表示,“我們的策略是針對老人居家的主要場景,提供覆蓋全生命週期的一站式建議解決方案。”

其模式,一是“三位一體的養老管家”:即,智能管家、生活管家及醫生管家;二是整合“醫、食、住、行、財、康、養、樂、護、安”十大場景養老服務;三是“1套監督體系”:通過服務商品管理、訂單履約管理、過程標準管理、結果管理、風險管理,監督服務質量,監督服務過程。

“未來,平安將在已構建的十大場景服務基礎上,聚焦核心場景服務升級;以標準及聯盟共建、服務整合及質量監督等作爲策略傾向,爲應對人口老齡化、改善民生貢獻平安力量。”李鬥表示。

認知改變:消費場景市場化提速

“安全、健康、精神是老人居家養老的三個剛性需求。”南京福康通健康產業有限公司執行董事汪明表示。

隨着居家養老多元化方案的推動落地,更多老人需求得以滿足。

在無錫,身患頸椎病、高血壓、肺部腫瘤的文阿公在許多事情上已無法自理,需要老伴照護,可老伴的腰也常常痠疼,但讓文阿公一個人照顧自己充滿危險,尤其是衛生間洗浴。

相關測算數據顯示,我國每年有4000多萬老年人至少發生1次跌倒,其中約一半發生在家中。

而居家養老消費場景中的適老化改造可以有效解決部分失能老人的安全問題。

“老人安全隱患最大的地方其實是沐浴的地方,因爲有水就會滑,有滑就容易摔倒。有很多老人摔倒導致其他的併發症發生,可能會出現生命危險。”汪明表示。

通過增設像椅子一樣的坐式沐浴器、馬桶扶手架、電動升降護理牀、燃氣煙霧報警器等物聯網設備,文阿公老伴的照護壓力減輕了不少。

又例如張先生一家,通過居家養老智能音箱,可隨時諮詢醫生相關問題,“我就怕他們在網上亂查用藥信息”,遠在北京的張女士無法自己陪伴父母,便給父母買了一整套多元化的居家養老服務。

除了安全和健康之外,多元化的居家養老服務方案還能滿足老人的精神追求。

而此前,很多老人並不願意接受居家養老相關服務,比如適老化改造,往往是其子女和家屬買單推動他們接受新的服務。

這與行業標準化空白以及老人自身的消費習慣等因素均有關係。供應商的多且散,供應產品質量的良莠不齊,都對行業的聲譽存在負面影響。

而隨着險企等機構佈局居家養老,整合各方供應商資源,提供更多元化的居家養老解決方案,行業標準缺失問題得以緩解,行業供給質量得以提升。

老人在接受服務後,認知也逐漸發生改變,對於新服務的接納度進一步提升,居家養老的消費場景市場化程度不斷提速。

整合之痛:解標準空白難題

作爲金融機構,保險公司以資源整合方的身份出現,緩解了行業標準缺失的現狀。

由於居家養老供給零散,市場服務及養老服務人才和從業人員培訓等領域的標準,也尚存在一定空白或不足。

以適老化改造這一細分服務爲例,到底怎麼改,改什麼,目前都缺乏標準的執行方案。“比如,爲老年人設置一個輪椅的迴流路線,在改造過程中,由於標準的不完善和缺位,就會導致很多小的沒有經驗的改造服務商不規範執行,進而對行業口碑造成負面影響。”南京福康通執行董事汪明表示。

另一方面,由於標準的缺失導致小型服務商難以挖掘客戶的需求。“當問客戶需要改什麼時,客戶是很難回答上來的。因此,作爲專業的團隊把各個方面的需求列成一個個清單並標準化,讓長者和家屬做選擇題而不是問答題,我認爲這是標準的作用之一。”汪明表示。

又如在居家康養細分領域,服務者方差難題較爲顯著,如何保證服務末端的一致性成爲難題。“無論是你在上海交付,還是在雲南昆明等地去交付服務,都能夠保證服務末端的一致性。這是行業的一個難點,需要精細化的系統化的管理運營體系。”頤家集團副總裁姜依辰向記者表示。

而隨着資源整合方的出現,居家養老市場的標準化已有一定進展。

作爲資源整合方,爲了提供優質服務,需嚴格把關供應商資質和監督服務質量,因此,標準的制定成爲關鍵。

例如,平安打造了一套監督體系,通過服務商品管理、訂單履約管理、過程標準管理、結果管理、風險管理,監督服務質量,監督服務過程。

“從評估到方案制定再到施工和安裝落地,平安在全流程上都幫助我們做了一個明確的標準化的要求。”汪明介紹。

在上門護理領域,護理人員需接受《平安服務標準》200小時上崗前入戶培訓並通過考覈,獲得結業證書纔有可能獲取相應資質。

此外,相關政策也即將落地,標準化難題有望進一步突破。今年年初,民政部已就《居家養老上門服務基本規範(徵求意見稿)》公開徵求意見,《徵求意見稿》對居家養老上門服務的服務規範、服務人員等內容提出了具體要求。

自此,從支付端延伸到養老服務端,保險業在養老產業中掀起了一場供給端優化的新浪潮。

除了在養老服務端整合資源,優化養老產業供給,推進居家養老服務標準化加速落地之外,個人養老金制度下,稅延養老險、專屬商業養老保險、長期護理險等支付端養老金融新產品的接受度也在不斷提升。

儘管當前“提前規劃養老”意願的人數與實際持有相關資產的人數存在較大缺口,但隨着金融機構在供給側方面持續發力,更多潛在需求將被撬動。

“接下來,金融機構應當進一步深化結構性改革,以客戶需求爲導向,提升金融產品的吸引力,提供更多符合消費者需求的產品和服務,促進金融業高質量發展。”平安人壽黨委書記、董事長楊錚表示。

在產品端,楊錚建議,把握消費者當前對安全、穩定的財富管理產品的需求,加強保險產品創新;同時,迴歸保險保障本源,爲需求人羣的疾病、醫療、意外等風險管理提供給多樣化的保險產品解決方案。在服務端,應立足多樣化的養老及健康保障需求,加速構建與保險產品深度融合的“醫療+”“養老+”“健康+”服務體系,推動與“保險+服務”生態體系的融合。

百萬億養老市場等待更多供給側優化方案撬動。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