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東芝早已不復昔日輝煌,9月21日,這家有着148年曆史和74年上市歷史的百年企業宣佈,日本私募股權投資公司“日本產業合作伙伴”(JIP)爲首對其的要約收購已獲得成功,按照接下來的流程,該公司即將被私有化,從東京交易所退市。

即便是作爲曾經在製造、核能、發電、半導體、家電、計算機、家電、基建等諸多領域叱吒風雲的百年品牌,東芝的基業並不是堅不可摧,和其它日系消費電子企業一樣,其存在感已經在時代的洪流中被逐漸削弱,如今能做的,只能是保住核心資產維穩發展。

 結束74年上市歷史

據東芝公司官網信息,該公司已收到JIP爲首買方財團的報告,JIP牽頭的150億美元要約收購已獲得成功,超過一半的股東參與此次收購,達到將公司私有化的門檻。

這份要約收購從今年8月開始,9月20日完成,大約20家日本公司參與此次交易,包括芯片製造商羅姆和金融服務公司歐力士,JIP目前持有東芝78.65%的股份。不久後,東芝將從東京證券交易所退市,結束長達74年的上市歷史。

至於具體退市時間,東芝方面對《華夏時報》記者表示,今後要經過臨時股東大會的決議以及向證券交易所的各種申請等一系列手續,具體退市時間會另行公示。

9月21日,東芝在東京交易所以4606日元/股的價格收盤,漲0.2%,9月22日開盤則開始下跌。

有着一百多年曆史和豐厚家底的東芝,早已被資本看上。據公開報道,2021年,英國私募股權公司CVC就計劃聯合多家日本公司和一家政府支持的投資基金,斥資210億美元私有化東芝,但當時東芝公司拒絕了這一提議。除了CVC,當時美國私募股權投資公司和加拿大投資公司Brookfield Asset Management Inc也有競購東芝的意向。

不過,東芝並未被這幾家公司如願收購。直到今年3月,東芝董事會同意接受由JIP牽頭的財團提出的收購計劃,交易價值約2萬億日元(約合1061億元人民幣)。

透鏡公司研究創始人況玉清表示,企業私有化退市的原因,可能是覺得價值被低估,也可能是覺得上市的監管門檻束縛業務手腳,也可能是股東想私有化後進行其他的整合。

而對於東芝來說,產業觀察人士丁少將指出,主要還是因爲經營業績不佳,再加上此前財務造假對企業信譽造成極大的負面影響。據今年8月東芝披露的2023年二季度財報,該公司淨虧損253億日元(約合人民幣13億元)。

至於私有化後對於東芝有何影響,東芝社長兼首席執行官(CEO)島田太郎此前在記者會上表示,“將通過這種方式來形成穩定的股東構成。對東芝和利益相關者(Stakeholder)來說都是最好的。”

丁少將認爲,私有化對東芝來說是利好,一方面可以輕裝上陣,緩解監管壓力,另一方面可以聚焦發展基礎設施業務。

而在大股東更換後,東芝方面回應《華夏時報》記者稱,今後,東芝集團將在新股東的帶領下,向嶄新的未來邁出一大步。“雖然公司的股東發生了變化,但在穩定的經營基礎下,我們提供的產品服務以及與客戶的關係將一如既往,並將通過進一步提高盈利能力,實現碳中和與循環經濟這一目標,預計不會對中國業務有影響。”

 日系製造業衰落的縮影

有着148年曆史的東芝是日本製造業的代表之一,曾與夏普、松下合稱爲日本“白電三巨頭”,經營範圍涵蓋製造、核能、發電、半導體、家電、計算機、家電、基建等諸多領域。

輝煌時期,東芝是全球前三的醫療器械廠商、全球前五的半導體制造商,還是日本第二大綜合電機制造商、日本四大核能廠商之一。

然而,這樣高築的城牆,卻在進入21世紀後逐漸被瓦解。

最早的導火索就是2006年開始東芝對全球重量級核電設備生產商美國西屋的收購,這筆交易花了東芝足足70億美元,然而沒過幾年就發生了“核電站泄漏事件”,從此讓東芝蒙上了陰影,不少已經到手的訂單取消,西屋電氣陷入高額虧損,東芝的整體業績也遭連累。2015年,東芝又被曝出財報數據作假事件,對其企業形象和聲譽造成了嚴重影響。此後,東芝經營愈加不善,多次陷入虧損泥潭。

於是,東芝開始進入資產的密集出售期:2015年,東芝將圖像傳感器業務出售給索尼;2016年,東芝將家電業務80.1%的股份和40年的東芝品牌全球授權及超過5000項與白色家電相關的專利轉讓給美的;2016年,東芝醫療器械子公司“東芝醫療繫統”出售給佳能;2017年,東芝將電視業務股權的95%轉讓給海信;2018年,貝恩資本牽頭的財團以180億美元的價格收購了東芝的存儲芯片公司;2018年,東芝將80.1%的電腦業務股份賣給夏普;2022年,東芝空調子公司東芝開利出售給美國空調企業開利空調……

目前,東芝剩下的核心資產包括能源、基礎設施系統解決方案、數字解決方案、半導體等業務。

丁少將向《華夏時報》記者指出,出售家電、PC、半導體等業務,是因爲該品牌在這些領域的競爭力在逐漸下滑,整體業績不佳的情況下,出售這些業務能夠緩解東芝現金流壓力,同時聚焦發電、交通等基礎設施業務。

然而,頻繁出售資產並不能改變東芝在逐漸衰落的事實,最終只能走上被收購的路。近幾年,東芝的業績總是在盈利和虧損中反覆橫跳。2015財年和2016財年,東芝陷入鉅額虧損,2017財年和2018財年扭虧恢復盈利,而到2019財年再次虧損,2020財年-2022財年再度扭虧恢復盈利,今年二季度則再次陷入虧損。

總體來看,丁少將認爲,東芝沒落一方面是由於公司治理體系出現了問題,經營決策不夠靈活高效,壓力下出現了財務造假這樣的事件,另一方面多項核心業務創新乏力被競爭對手超越。

東芝這些年的處境其實只是日系消費電子行業衰落的一個縮影。松下、三洋、索尼等曾經盛極幾十年的日本品牌,不是像東芝一樣出售資產就是被收購,很多日本品牌甚至在日常生活中鮮少見到,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是二十年來中國消費電子產業的崛起。

實際上,不少日本消費電子企業存在着架構臃腫、決策鏈條過長、經營效率較低以及對民用終端消費反應速度慢等問題。因此,即便東芝不選擇轉型,不去斥巨資收購西屋,也未必能在時代的洪流中一直保持強大。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