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袁傳璽

中國白酒作爲世界三大蒸餾酒之一,有着獨特的釀造工藝和口感。但是,相較於國際烈酒在中國市場做得風生水起,中國白酒走出國門卻異常艱難。如今,國內白酒行業又進入新一輪調整期,面對國內外市場環境的變化,中國白酒企業能否借鑑國際烈酒企業的操作方法,在低谷中走出一條新的發展之路?

在波士頓諮詢公司(BCG)董事總經理、全球合夥人丁佳川看來,烈酒企業深層次的成長邏輯是在過去二十年以小博大,將產品結構做優,將工藝做精。

白酒出口仍較少

數據顯示,2022年我國白酒出口量1.64萬千升,同比增長2.37%;出口額7.16億美元(約合人民幣48億元),同比增長26.73%。2022年全國規模以上企業白酒產量671.2萬千升,中國白酒出口不到產量的1%。而且即便是出口的白酒,也有一部分迴流到了境內。在很多境外機場的免稅店,“茅五”等名酒的購買者中不乏中國遊客。

目前,白酒的主戰場完全鎖定在了國內,從而導致現在白酒在國際市場上仍然是小衆烈酒。

丁佳川認爲,雖然目前白酒可能是不夠國際化的品類,但中國是最國際化的烈酒市場,幾乎每個烈酒品牌在中國都佔有較大份額。查閱中國的烈酒版圖,耳熟能詳的品牌超過200個。在3000元以上的價格帶,除了貴州茅臺之外,麥卡倫、路易十三、馬爹利等國際烈酒是此價位帶的主角。

爲什麼會出現這樣格局?丁佳川說,國內白酒更多的是注重風味屬性,缺乏“國際語言”,缺乏與國際烈酒可比較的標準。未來,中國白酒需要建立清晰的價值標準,這樣在一定程度上就可以與不同的品牌進行比較。

以消費者爲中心開發產品

2022年全國規模以上企業白酒產量連續下滑,反觀企業銷售額和利潤卻不斷上升。《證券日報》記者統計發現,A股白酒板塊2022年全年實現營業收入逾3378億元,同比增長約17%;實現淨利潤逾1312億元,同比增長約21%。

事實上,隨着中國經濟步入高質量發展階段,中國白酒也開始從量到質的轉變。靠講故事的時代已經過去,高品質與強品牌成爲消費者選擇的理由。因此,白酒行業集中度進一步提升也成爲必然,企業如何在這樣的環境下抓住機遇實現高質量發展?

“品類升級、結構性調整、品牌迭代、技術革新、資本導向等一系列調整都在影響白酒產業的發展,未來白酒行業將出現區域性品牌逐步集中化的現象,而不是簡單的像啤酒等集中爲一兩個全國性的頭部品牌,這也爲小而美的區域性白酒或高效快消品類白酒帶來大的機遇。”丁佳川說。

目前,以消費者爲中心開發產品正在成爲酒企共同的課題。丁佳川表示,過去二十年消費者的觀念已從根本上發生轉變,隨着中國白酒行業的迅速變化,消費者對品質和品牌有了更高的要求,這也要求企業注重高端品質化和多元化的發展。

對比國際烈酒的運作手法,中國白酒在借鑑國際經驗的同時,也要與時俱進。過去五年,中國白酒經歷了諸多變化,而未來白酒營銷都將圍繞消費者,數字化手段將成爲關鍵分水嶺,渠道端的數字化將是未來白酒企業發展的重要路徑。

此外,相較於國內白酒市場的存量競爭,國際烈酒市場對於白酒而言,仍處於藍海狀態。如何讓國際市場成爲白酒行業增長的新賽道,仍是值得行業深入剖析的重要課題。

責任編輯:梁斌 SF055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