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曉東 北京大學教育學院/教育經濟研究所研究員

隨着秋季學期的開始,剛剛升入大四的本科生即將面臨其在本科階段最大的考驗——完成本科畢業論文。針對2022—2023年度全國本科畢業論文(設計)的抽檢工作已於今年8月啓動。國慶節前夕,有關部門針對本科畢業論文抽檢信息平臺的使用,進行了專門的培訓研討。

與碩士以及博士論文抽檢工作類似,本科畢業論文抽檢工作以“保證本科人才培養基本質量”爲出發點。這在發佈於2020年的《本科畢業論文(設計)抽檢辦法(試行)》中已進行了強調。在抽檢比例方面,該文件提出“本科畢業論文抽檢每年進行一次,抽檢對象爲上一學年度授予學士學位的論文,抽檢比例原則上應不低於2%”。

根據今年7月公佈的《2022年全國教育事業發展統計公報》,去年國內本科畢業生數爲471.57萬人(不包括職業本科、成人本科、網絡本科畢業生人數),2%的抽檢論文數可能超過9.43萬份。對於高校教師來說,抽檢評閱如此多的論文是非常辛苦的工作。

然而,本科論文抽檢工作真的是“保證本科人才培養基本質量”的關鍵工作嗎?

本科生進行科學研究、工程設計並在此基礎上撰寫畢業論文,其本質是本科生科學研究。大學僅通過大班講授課、小班研討課向學生傳遞已有的可編碼知識,遠不能達到人才培養的目標,還需要通過實驗課程、實習課程等方式,講授屬於學科的“緘默課程”,以及通過課程幫助學生學會“如何研究”“如何創新”。

這類知識只能“得之於手而應於心,口不能言”,其本質是著名學者波蘭尼所稱的“緘默知識”,即學生在與教師一起探索未知的過程中,通過教師的言傳身教、學生的耳濡目染才能學會的知識。而本科生科學研究課程則成爲了師生間傳遞緘默知識的最有效課程。

既然本科生畢業論文是本科生科研課程的一種,就意味着並不是所有本科生都需要掌握這類緘默知識。只有計劃在本科畢業後進入研究生階段學習、有志於科研的少數學生,才需要經由科學研究課程去學習如何研究和創新。換言之,從必修-選修維度看,作爲有學分的課程,本科生畢業論文對於所有學生而言應是選修課。

本科生畢業論文作爲科學研究課程,開始於本科四年級。但目前很多大學已經意識到,本科生科研有助於引發基於問題的學習,應在大學儘早開始。這種學習方式伴隨循序漸進的學科課程,既有助於促進課程學習,也有助於激發跨學科或重混的學習。

目前,很多大學允許學生在大二甚至大一開始本科生科研探索。這些學生一兩年後完成項目研究時,就已經掌握了“如何研究”的緘默知識。對他們而言,本科生畢業論文也不應是必修課。

同時,本科生科研課程對學生的學習和探索動機、提問能力、遇到困難時的堅毅品質、研究時間投入都有很高要求,因此並不是所有學生都適合或準備好參與其中。

例如,很多已設立本科生科研課程的高校都要求學生“學有餘力”,在基本的平均績點(GPA)要求外,還要考察其項目申報書,有時還要面對面答辯。從這點看,本科生科研課程本質是競爭性的。作爲本科生科研課程的一種,本科生畢業論文也應是競爭性的,並不是所有學生都能選上。

此外,本科生科學研究課程投入較多,既包括上文提到的時間投入,也包括額外的經費投入。當前各高校對本科生科研經費的項目投入一般從2000元到1萬元不等。當然,更重要的還包括教師的時間和精力投入——由於本科生科學研究並不一定能產出可發表的科研論文,教師時間和精力的投入難以通過論文評價,因而有能力和意願指導本科生科研以及畢業論文的教師並不太多。在這方面,如何吸引教師用心指導本科生科研反而是真正的政策問題。

綜上,在此前的精英化教育階段,畢業論文作爲本科生科研課程之一,可以是一門必修課。但當我國進入高等教育普及化階段後,其作爲一門必修課就不再適當。如果每名學生都必須參與其中,會引起資源不夠、教師精力不夠、學生研究動力不足、能力難以匹配等一系列問題,這也致使當下本科生畢業論文實質上無法達到傳承緘默知識的目的,反而造成巨大浪費。

因此,將本科生畢業論文作爲一門選修課是高等教育普及化階段早該完成的改革。這項改革不完成,就會遺留並引發更多問題。全國本科畢業論文(設計)抽檢就是由此引發的一個涉及面廣的問題——工作量極大的本科論文抽檢關乎教育財政和教師寶貴的創新時間。要讓本科生論文迴歸其“選修課”的原本屬性,取消本科畢業論文抽檢工作勢在必行。

(本文爲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項目資助項目“教育與高質量發展研究”〈22JJD880003〉研究成果)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