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王珍

中銀證券全球首席經濟學家管濤週一表示,當前要抓住低物價的有利時機,用好正常的財政貨幣政策空間擴大內需,特別是運用財政政策改善經營主體的償付能力。

“物價低迷反映的問題是國內需求不足,這是挑戰,但另一方面這又意味着經濟復甦中通脹不是掣肘。”他在中國社會科學院金融研究所主辦的中國宏觀金融分析2023年第三季度報告發布暨研討會上說。

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9月,中國消費者價格指數(CPI)同比由上個月的上漲0.1%轉爲持平,不及預期。其中,食品價格下降3.2%,降幅比上月擴大1.5個百分點;非食品中,服務價格上漲1.3%,漲幅與上月持平。

管濤說,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在10月發佈的《世界經濟展望》裏也建議中國財政政策進一步發力,實際上就是幫助經營主體改善資產負債表,改善償付能力。

他指出,三年疫情對於經營主體帶來了兩方面的衝擊,一個是流動性問題,另一個是償付能力問題。流動性問題可以通過貨幣政策幫助解決,但是償付能力、資產負債表受損、現金流受損這些問題只能依賴財政政策轉移支付等其他措施來幫助緩解。

管濤還表示,過去三年,中國無論是財政政策或是貨幣政策都保持着相對剋制,但槓桿率升幅高於大多數的西方經濟體。2021年和2022年兩年裏,中國宏觀槓桿率上升了3.1個百分點,美國下降了38.4個百分點,日本下降了6.3個百分點,英國下降了69.5個百分點,歐元區下降了38.3百分點。

他認爲,宏觀槓桿率上升既有分子(債務)增加的原因,但更主要是分母——名義GDP——增速放緩。“由於需求低迷,債務越還越多的情況也是有風險的。如果不及時採取措施遏制這種勢頭,真正掉入了流動性陷阱,將來治理起來就更困難。”   

“當然也可以不做,讓經營主體慢慢修復,但過程比較漫長,意味着經濟有可能會在一個較長的時間內處於比較低的均衡水平。”管濤說。

在當天的會上,管濤還談到了民間投資的問題。他指出,今年前8個月,房地產開發投資佔固定資產投資的比重比2015-2019年同期的平均水平高了4.8個百分點,但是民間投資佔比卻下降了8.9個百分點。

他表示,除了監管政策調整、行業發展出現波動以外,民間投資低迷的一個很重要原因在於缺乏最終的消費需求,因此企業缺乏擴大生產和投資的積極性,這是問題的關鍵。

對此,管濤建議在擴投資的同時要更加重視促消費,通過最終消費需求帶動有效供給,進而帶動民間投資。“所有問題的解決都要通過發展的方式來進行,不發展是最大的風險,應該採取措施鞏固前期經濟回升向好的勢頭,同時要進一步夯實經濟恢復的基礎。”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