話說因爲有過深入的合作歷史,民國時期的西北軍將領在抗日、解放戰爭中與我軍都有過不同程度的合作和聯繫,當然其中也有少數人卻幾乎不與我軍來往,曾任蔣軍第40軍軍長的原西北軍將領龐炳勳就是其中的代表人物,當然如果深究其中原因的話,是因爲龐炳勳並非西北軍首領馮玉祥的嫡系將領,筆者今天就來介紹下以龐炳勳爲首的西北系第40軍集團的歷史。

Image電影《血戰臺兒莊》中的龐炳勳

龐炳勳,字更臣,1879年出生於河北新河一戶小康農家,在家中兄妹四人中排行老大,早年曾在清朝北洋新軍第三鎮曹錕部當炮兵。他雖然文化程度不高,但記憶力好,射擊技術也比較高超,所以被以學兵的身份保舉入東北測繪學校學習。在學校學習期間,龐炳勳加入了反清組織同盟會,後因身份遭到懷疑而不得不退出軍隊,回到老家開店賣賣米粉和牲畜。

1919年,龐炳勳在外出賣米時,巧遇當年在第三鎮當參謀的老戰友孫嶽。孫嶽曾在學兵隊當教官,所以對聰明能幹的龐炳勳印象深刻,正巧這會兒孫嶽要去保定當曹錕的軍官教導團團長,併力邀龐炳勳同去,並任命其爲教育副官。不久教導團被擴編爲北洋軍第15混成旅,龐炳勳也升任旅部少校副官,不久又調任旅屬騎兵營營長,這是他第一次獨立帶兵。

在1922年第一次直奉戰爭中,龐炳勳雖然已43歲“高齡”仍作戰勇猛,結果腿部被奉軍炮彈炸傷,傷愈後變得一瘸一瘸,所以之後同僚都戲稱他爲“龐瘸子”。孫嶽當然也不會虧待這位老戰友,便提拔他爲補充團團長,在1924年的第二次直奉戰爭中,孫嶽在馮玉祥的支持下發動北京政變,併成立國民軍第三軍,龐炳勳的補充團也被擴編爲第二混成旅,並由其擔任旅長,其手下兩個團長則爲劉金波和董英斌。

國民三軍成立後即轉戰中原大地,但由於在1926年戰敗,被迫跟着馮玉祥撤退。龐炳勳大概是覺得國民軍沒啥前途了,便不顧孫嶽當年的提攜之恩,帶着部隊投降了國民三軍的老領導、北洋軍直係軍閥吳佩孚,其部被整編爲北洋軍第12混成旅,下轄三個團,三個團長分別爲譚炳恆、劉連如和趙炳章。國民二軍將領田維勤趁着龐炳勳改編部隊的功夫,偷襲了後者的炮兵營並奪取了所有大炮,僅營長馬法五等人被俘後又被放走。

Image龐炳勳的第一個冤家田維勤

1926年夏,北伐軍兵臨武漢城下,吳佩孚急調第12混成旅去增援,龐炳勳見吳佩孚這麼快就不行了,便一路上故意行動遲緩,後來甚至還偷襲老冤家田維勤,可惜沒有成功,反而損兵折將,全旅打得只剩下3000餘人。吳佩孚雖然知道龐炳勳等於是公開造反了,但由於兵力不足也拿他沒辦法,只好宣佈將龐炳勳提拔爲第11師師長。

第11師駐紮河南期間,由於軍紀太差,得罪了當地老百姓,老百姓們自發組織起紅槍會武裝,把第11師團團包圍起來,還打死了龐炳勳手下的一個團長。在河南軍閥靳雲鵬的幫助下,龐炳勳才狼狽地從老百姓包圍圈中逃走,然而他跟着靳雲鵬還沒混多久,後者又在與北洋軍奉系軍閥的作戰中喫了敗仗。幸好這時北伐軍第四方面軍唐生智部抵達河南,龐炳勳於是又毫不猶豫地加入了北伐軍,其部被改編爲暫編第五軍。

投入北伐軍陣營後,武漢革命政府派肖叔宇到暫編第五軍組建政治部,並在連以上設立指導員,龐炳勳雖然表面上裝作很積極學習革命的樣子,但其實內心對北伐軍要求的官兵平等、清查賬目等要求很反感。龐炳勳的老部下譚炳恆、張景華等因爲支持這些要求,而與龐炳勳發生了矛盾,最終都被排擠出部隊。1927年夏,武漢革命政府準備東征討將,龐炳勳見不能再裝下去了,便帶着部隊北上投奔了馮玉祥。

龐炳勳投奔馮玉祥的理由很樸素:他的部隊裏都是北方人,過不慣武漢的南方生活,更何況他在武漢那邊也沒什麼熟人,還不如到馮玉祥那裏見見老戰友們更親切些。投奔馮玉祥後,龐炳勳的部隊被改編爲東路軍第20軍,下轄第58、59兩個師,總兵力不過5000人,兩個師長分別爲譚炳恆和馬法五。在與奉軍的作戰中,龐炳勳和馮玉祥手下將領韓復榘因爭奪戰利品發生衝突,由於馮玉祥作了調停,龐炳勳作爲西北軍非嫡系部隊只能暫時忍氣吞聲。

Image龐炳勳的第二個冤家韓復榘

衝突事件後,龐炳勳感覺到自己的部隊作爲多次改換陣營的老北洋軍部隊,軍紀比較馳廢,和能喫苦耐勞的西北軍不能相比,於是在部隊裏發起杜絕不良嗜好、努力學習軍事技術和馮玉祥語錄的活動,經過一段時間的訓練,部隊風氣很快轉變,戰鬥力也提升很多,逐漸成爲馮玉祥的一支新的嫡系部隊。在1928年全國軍隊縮編中,第20軍被縮編爲暫編第14師,下轄第113、114旅,旅長馬法五、餘遠彰。

1929年夏蔣桂戰爭結束後,馮玉祥也引軍西撤,韓復榘卻不願離開河南,半路上帶着部隊去投奔了蔣介石,正在黑石關佈防的龐炳勳立即下令阻擊韓復榘,報當年之仇。韓復榘也一直看不清龐炳勳,吹噓道:“龐瘸子還能擋我的去路嗎?”說罷佈置了一個師去攻擊,卻怎麼也沒能打通黑石關,最後只能繞道狼狽逃竄。事後馮玉祥對龐炳勳的表現大爲讚許,不僅獎勵他5萬大洋,還任命他爲第三路軍總指揮,將一部分雜牌軍交給他指揮。

這樣龐炳勳僅花了兩年時間,就迅速上升爲當前馮玉祥手下的核心將領,在第一次蔣馮衝突中,他指揮第三路軍在黑石關與蔣軍唐生智部對峙,1930年初又被西北軍將領們推舉爲代表(因爲他與晉軍高級將領商震是測繪學校同學),到山西軍閥閻錫山那裏促成了閻馮合作。儘管如此,在之後的中原大戰中,龐炳勳卻頗有遠見地下令其部消極作戰,因此第三路軍在長達半年的大戰中僅陣亡營長2人、傷亡官兵100餘人。

果然,中原大戰最終以馮玉祥、閻錫山的戰敗而告終,西北軍殘部撤退途中,佈置在龐炳勳右翼的吉鴻昌、張印湘和梁冠英等師紛紛叛變投蔣,並對第三路軍側翼發起襲擊。龐炳勳派人去問馮玉祥如今該如何收場,馮玉祥回覆說:“這些事都是我不好,不能用人,你回去告訴龐軍長,讓他盡力吧。”雖然馮玉祥的言外之意是讓龐炳勳找機會向蔣介石假投降,但倔強的龐炳勳還是決定先跑去山西,投奔了跟商震有師生關係的晉軍將領徐永昌。

Image龐炳勳的老戰友馬法五

1930年冬,龐炳勳的部隊駐紮在山西沁州,喫穿全靠徐永昌接濟,但後者也顯然沒錢讓他們喫太飽,因此部隊情緒比較低落。龐炳勳有點不想幹了,副軍長馬法五便鼓勵他說:“目前這局面,還得由龐軍長你帶隊支撐還好……我們現在還有萬把人,何愁未來沒出路。”馬法五,字賡虞,比龐炳勳小15歲,河北高陽人,保定軍校八期生,從軍校畢業後就被分配到混成15旅並始終追隨着龐炳勳,經過多年征戰,已成長爲龐炳勳的副手。

龐炳勳於是重新振作起來,跑去北平向出面收拾華北殘局的張學良求救,經過一個月的公共,張學良最終同意將龐炳勳部改編爲步兵第一師,下轄兩個旅又一個補充團。1931年夏秋之際,原西北軍將領石友三發動反對張學良的叛亂,結果很快被擊潰,其手下一個師被張學良收編爲第106師,並與龐炳勳的第1師(後改稱第39師)合編爲第40軍,龐炳勳雖然升官當上了軍長,但其指揮得動的也只有其嫡系部隊第39師而已。

得到了正規番號後,龐炳勳的弟兄們總算過上了一段安穩日子,開始開辦訓練班訓練軍官、招收知識青年入伍。1933年長城抗戰期間,龐炳勳曾擬調兵前去參戰,但最終還沒趕上作戰雙方就簽訂塘沽協議議和了,不過龐炳勳倒也沒閒着,趁機在北京的豪宅裏日日喫喝玩樂。不久馮玉祥在張家口組織抗日同盟軍,蔣介石的特務張厲生爲了破壞抗日大業,便和龐炳勳搭上關係,要他搞垮馮玉祥,並許諾事成之後讓他當察哈爾省主席。

至此,爲了當這個省主席,龐炳勳也鐵了心要給蔣介石效力,他一面調動軍隊逼近抗日同盟軍的後方,一面在接受記者採訪時叫囂道:“我們這次入察,絕對不會打馮先生,他是我的老領導,我怎麼會打他?他只要下臺就是完事了!”當然最後第40軍和抗日同盟軍沒打起來,主要還是因爲第40軍官兵不願打自己人、和馮玉祥主動再次隱退,結果龐炳勳的省主席寶座自然也還沒撈到,不僅如此,他還成了被天下人所共嘲的蔣軍打手。

Image

1933年,龐炳勳、宋哲元、蔣介石在北平

而蔣介石方面也希望能儘可能消耗掉第40軍的軍事力量,省得以後再搞出其他麻煩事情,便命令龐炳勳去攻打割據皖西的別廷芳及轉戰陝南的紅25軍。龐炳勳這個老滑頭當然懂得要保留自己軍隊的重要性,便施展三寸不爛之舌,說服別廷芳歸順了河南省主席劉峙,接着僅派出一個營追擊紅25軍,雙方小打小鬧一會,第40軍傷亡10餘人,俘虜掉隊紅軍戰士20餘人。此外,龐炳勳還趁機吞併了原東北義勇軍劉振東、唐聚五兩支人馬。

由於在河南駐紮期間,第40軍在剿匪、禁菸、築堡幾件事上幹得都還不錯,1935年4月,龐炳勳被授予陸軍中將軍銜,接着又在11月的全國代表大會上當選監察委員。不過龐炳勳很快發現,他抓到的很多巨匪,都經河南地方上收鉅款後釋放了,他收繳的各種大煙,也有不少被地方上截留。對此心灰意冷的龐炳勳又冒出了退休的念頭,想在山西找個地方紮根長駐。

1937年7月全面抗戰爆發後,第40軍奉命北上華北參戰,並在滄州以北的姚官屯地區與日軍大戰七天七夜,撤下戰場時部隊傷亡很大,有的團只剩300餘人。戰後第40軍撤至蘇北連雲港地區休整,爲嘉獎龐炳勳,蔣介石宣佈提拔他爲第三軍團長,然而這個軍團也就只轄一個第40軍,龐炳勳對這種空頭支票自然也就不屑一顧,甚至在軍團成立授旗大會上發牢騷說:“我們是天下第一軍,一個軍團轄一個軍,一個軍轄一個師!”

1938年3月,才整補不久的第40軍與友軍協同作戰,在徐州會戰的兩次臨沂戰鬥中再度與日軍發生激烈交戰,到5月下旬撤出戰場時,全軍只剩不到一個旅的兵力,龐炳勳的老部下旅長朱家麟也在戰鬥中因故自盡。不過因爲在臨沂打出了名氣,所以第40軍很快補充了5000多名河南子弟兵,八年前曾一起搭夥喫飯的原石友三部第106師又被調來歸建,兩支部隊被合編爲第24集團軍,雖說也不過是第三軍團換個招牌而已。

Image

第40軍在臨沂阻擊日軍

在蔣介石的命令下,第24集團軍進入晉南地區,奉命進攻山西新軍晉東南抗日根據地和八路軍太行山根據地,老謀深算的龐炳勳知道八路軍不好對付,便故意行動遲緩,坐視友軍朱懷冰部和張蔭梧部被八路軍殲滅。之後他代表第一戰區與八路軍祕密協商,以臨屯公路和長治、平順、磁縣爲控制區分界線,互不越界,倒也各自相安無事。

由於第24集團軍所在豫北林縣抗日根據地經常出擊擾襲日軍交通線,到1943年,在相繼解決掉晉城和中條山根據地後,駐華北侵華日軍又調集數萬大軍,兵分八路來專門解決龐炳勳。不過有意思的是,激戰中第106師反而成功突圍,而龐炳勳的嫡系部隊第39師卻幾乎全軍覆沒,僅副軍長馬法五帶着少數人跑去洛陽。龐炳勳由於未能突圍,帶着一些人躲藏在深山之中,最後在被俘將領孫殿英的勸說下同意向日軍投降。

俘虜了一箇中國軍隊集團軍司令,日本人對此當然非常重視,龐炳勳不僅得到了很好招待,他手下的5000多被俘官兵也被集結起來編成一個僞軍師,番號仍爲第24集團軍40軍39師。龐炳勳原來的意圖是假投降,找機會再帶着部隊起義,但這企圖最終被日本人看穿,因此他也被日本人帶去開封看管起來,從此失去兵權。由於暗中通過軍統特務與蔣介石取得過聯繫,所以全面抗戰勝利後蔣介石也沒難爲龐炳勳,反而稱讚他是“身在曹營心在漢”。

Image被俘後的龐炳勳(左)

再說那馬法五成功突圍後,又重建第39師,並升任第40軍軍長兼第十一戰區副司令,在抗戰末期的河南戰場作出過一定貢獻。全面抗戰勝利後,馬法五率部進犯解放前,結果在邯鄲戰役中被解放軍晉冀魯豫野戰軍殲滅,自己也成了俘虜,而第106師師長李振清卻再次成功跑路。至此李振清也自然成爲重建後的整編第40師師長,當初跟隨龐炳勳一起投降的原第40軍官兵也都被補入該師,此時該師轄第39、106兩個整編旅,旅長爲司元愷和韓鳳儀。

李振清,字仙洲,1901年出生于山東臨清,1926年起追隨龐炳勳,也算是其老部下了,對於龐炳勳來說,雖然他不再管軍隊的事情,但把部隊交給自己人還是更放心。老副手馬法五雖然在被俘後很快又被解放軍釋放,但畢竟是被俘過,龐炳勳也不好再給他帶兵。之後龐炳勳便閒居開封、南京,最後在全國解放前夕逃亡臺島,最後於1963年病逝於臺北,終年85歲。馬法五也跟着老長官一起逃往臺島,最後直到1992年纔去世,終年98歲。

這裏再繼續交代下第40軍的結局,解放戰爭初期,李振清帶着這支部隊一直與解放軍晉冀魯豫野戰軍交戰,結果在高山鋪戰鬥中幾乎被全殲。不過第40軍就像打不死的小強一樣,經過整補又上了戰場,還新補充了第264和337師。其中第264師由軍屬獨立團和河南保安部隊合編而成,師長王錫齡,第337師由三個臭名昭著的河南保安旅合編,師長郭清。

Image第40軍末代軍長李振清

在1948年底的淮海戰役中,第39師與第180師被合編爲第115軍,但很快就被解放軍第三野戰軍殲滅於陳官莊地區,軍長司元愷被俘。次年4月,第337師在安陽戰役中被殲滅,師長郭清自盡,第106、264師官兵共16550人也在副軍長趙天興帶領下於河南新鄉放下武器,至此,跟隨龐炳勳征戰近30年的第40軍集團的歷史終於宣告終結。而該軍末代軍長李振清則在部隊投降前夕溜去了南京,後又流亡臺島,最後於1976年去世,終年75歲。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