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回说到,张发奎在1922年孙陈交战之初,有宁愿上山为匪也不投降的壮举。该年底滇桂联军攻陈时,张发奎又是第一师反陈阵营的先锋,在粤军少壮派中名声噪起。

1923年初,大佬孙在广州重建大元帅府。第一师重新组建,出力反陈的同志们都纷纷升职了:参谋长李济深升为师长;被迫参与行动的陈济棠升了旅长(具体可见本人文章“十几年本钱,一把搞光,十九路军兴衰史”);“外来户”卓仁机(上回说到,卓仁机部是原投降的赣军改编到第一师而来的,卓本人倒是珠海人)也升了旅长;戴戟升为第四团团长;原工兵营扩编为第三团,营长邓演达升任团长。

03)张发奎团队的骨干们(1923-1924)

第一师第三任师长李济深

但反陈立场坚定、且战功显眼的张发奎却没升职,仍任卓仁机第一旅第二团的营长(团长由卓本人兼任)。不知道原因是否上回说的,在与滇军冲突时,他摆出交战的态势,誓不屈服,或许领导认为此举虽勇气可嘉,但略显冒失,要对他再考察下。

当然,或许原因更简单:没足够的部队进行扩编。李济深回忆,第一师重建前,人数还不足两千。

不过张发奎很快又获得了立功的机会。1923年5月,第一师在肇庆与桂军沈鸿英部交战,他任攻城督战官,亲临火线指挥,一颗子弹穿过铜鼓盔,打掉了他一束头发,只差一公分就要了他的命。

03)张发奎团队的骨干们(1923-1924)

粤军官兵的“铜鼓盔”

第一师攻破肇庆城后,张发奎营在战斗中缴获了大批的武器,战后扩编为独立团,张本人晋升为上校团长。独立团下辖两个营,原连长缪培南升为团副(其实是这个“附”,但系统老是要求我修改成“副”,下同),原营副朱晖日升为第一营营长、连长苏德燊升第二营营长。

团附相当于副团长,名义的职位要比营长高,但在武人当道的年代,相比下有实际兵权的营长位更让人青睐。可见朱晖日比缪培南稍晚入团队,但此时的实际地位应略高。张发奎在回忆录中曾透露过:他器重朱晖日。

第一师拿下肇庆后,继续攻封川。西江战事稳定后,独立团于8月份调到江门休整,第二营营长苏德燊受伤留医,营长由团附缪培南接任。此时黄琪翔失业了(22年底张发奎要求黄离开团队后,黄投向沈鸿英儿子沈荣光的部队),张发奎邀请他回来补缪培南缺-任中校团附。同一时刻,张发奎的韶关同乡,也是陆小同学许志锐也加入了团队,任少校团副职。

相比营,团级单位往往能承担独立的作战任务。在这个阶段,张发奎团队已初具雏形,主要干部均是清一色的陆军小学六期同学这种领导层之间有着强纽带关系的团队,工作氛围融洽,沟通机制高效,摒弃了工作中龌龊的人际掣肘,往往能激发出非凡的战斗力。

03)张发奎团队的骨干们(1923-1924)

带着斗笠作战的粤军

接下来,独立团随第一师与陈部在东江打了两仗(张发奎亲弟张贵斌在河源之役阵亡,尸骨未找回),在广州郊区接了一仗,一度打到兵力只剩下一个营。

1924年初又到梧州协助桂系的黄绍竑作战,直到5月份战事稍平,独立团才在西江一带整休,并扩编了一个营(第三营),由韦就任营长。

韦就原是张发奎任警卫团第三营时的连长。1922年中叶举部在广州闹事时,大佬孙感到警卫团力量不足,要成立个警卫二团,调警卫团团附李章达为团长,韦就和蒋光鼐为营长(韦就原连长职由第一回说到的阮宝洪接任)。不过警卫二团还没编好时,就发生了六一六事件,大佬孙避居永丰舰,编团的事也不了了之。

不过韦就只做了四个月营长、一仗没打就病死了,空缺的第三营营长遂由团附黄琪翔接任。可见,此时的三个营长中,朱晖日的任职最长,当以他的地位略高。

许志锐则由少校团附升为中校团附。伤愈归来的老资历苏德燊(独立团成立时的第二营营长),因为错过了1923年下半年的几场大战,只能补缺许志锐的少校团附。

03)张发奎团队的骨干们(1923-1924)

许志锐

当时还没引入苏制的革命理论对部队进行整训教育,军队普遍保留着旧习:每到一个驻地即类似于占山为王,截留地方财税,开赌摊收保护费等。这个不成文的规矩在一定程度上激发了当时军官们作战的勇气:每打下一个地盘分防驻地后,给了他们中饱私囊的机会。

张发奎当然也不例外,谁也不愿意做傻子。但他的做法和别的团不太一样:他不允许营长去收黑钱,只许以团部的名义去收。收回后再由团部统一分配给官兵,余款则作为团部公积金。

早在南雄游击营带部队时,张发奎深知军官贪污成风,底下任劳任怨的士兵生活十分艰难。没有理由让军官们可以花天酒地,士兵们却忍冻挨饿,张发奎采取实际的措施,营造“有福同享”、“人人有饭食”的团队氛围,深得士兵们的拥护,这是日后“铁军”威名远扬的基础。

张本人处事公平、财务公开透明,团队骨干均受过良好的军事教育,对其做法亦甚为支持,团队凝聚力稳如磐石。

03)张发奎团队的骨干们(1923-1924)

早期的粤军士兵

(未完待续,竟然看到这里了,如果觉得不错,随手点个赞鼓励吧。您的支持,是作者下笔的动力。)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