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朱末 來源:快刀財經

“不用找醫生,這款益生菌就能搞定!”

“怎麼選對益生菌?50億活菌,株株都是活的……”

“喚醒自護力,注入健康能量,更適合國人的益生菌。”

作爲年輕人的“保命神器”,以調節腸道微生物著稱的益生菌,近年來被捧上了天。在各大購物平臺搜索“益生菌”,既有江中、拜耳、輝瑞等藥企,也有每日的菌、WonderLab、薄荷健康這樣的新零售品牌。

產品功效從最初的調節腸胃、提高免疫,到現在各個領域多點開花,益生菌食品、益生菌面膜、益生菌牙膏,甚至益生菌寵物糧層出不窮,可謂是無所不有、無所不包。

在小紅書上,關鍵詞“益生菌”的筆記數量超過100萬篇;消費市場更是活躍,據億歐智庫數據顯示,2022年,國內益生菌產品的整體市場規模達到1055億元,越來越多的人將益生菌作爲日常健康補充劑使用。

風口之下,“掘金者”前赴後繼。天眼查數據顯示,目前我國已有超3000家益生菌相關企業,45%的相關企業成立於5年內,顯然,益生菌已經成了一個規模巨大的賽道。

然而,高光之下,爭議也隨之而來。去年7月,首都醫科大學校長饒毅炮轟華大基因益生菌是“假藥”,稱“全中國現在推廣的益生菌無一不是假藥,腸道細菌研究很熱門,但迄今沒有拿出可以有效應用的產品。”

冰山一角被撬開後,更多的亂象暴露了出來,虛假宣傳鼓吹功效、活菌數量成謎、代工市場魚龍混雜等問題讓人觸目驚心。

在1688平臺,按照代工廠家介紹,益生菌原料生產成本每袋最低只有1毛。除此之外,代工企業並不能保證活菌在保質期內的活性,原本要求添加100億的活菌數量,最後可能出廠只有30億活菌數,而這已經算是樂觀的情況。

換句話說,多數人花高價買來的益生菌補劑,很可能只是喫了個寂寞。

01

成爲“健康投資”後,益生菌走上神壇

現代醫學之父希波克拉底曾說過:“所有疾病,都始於腸道。”

益生菌的概念最早來自於希臘語“for life”,意思爲“對生命有益”。20世紀初,獲得諾貝爾醫學獎的俄國細菌學家梅契尼科夫第一個將“益生菌”和“健康”結合起來,之後,益生菌漸成流行之勢。

國人對於益生菌的最初認識,是由日本品牌養樂多(Yakult)帶動的。2002年,養樂多進軍中國,進行活菌型乳酸菌飲品推廣,到現在,中國在養樂多全球市場份額的佔比接近20%。

如果從概念上來看,酵母菌、芽孢菌、丁酸梭菌、乳桿菌、雙歧桿菌等都屬於“益生菌”,這給“益生菌”的廣泛應用和商業化提供了豐富的想象空間。

2001年、2010年和2011年,原國家衛生部先後發佈《可用於保健食品的益生菌菌種名單》《可用於保健食品的真菌菌種名單》《可用於食品的菌種名單》和《可用於嬰幼兒食品的菌種名單》,允許廠商將35個種及亞種益生菌用於食品,我國益生菌行業進入快速發展期。

2020年,據中國保健協會發布的數據顯示,國內益生菌產品的整體市場規模約爲879.8億元。同時,歐睿國際的數據表明,當前中國益生菌消費市場規模已超過意大利,位居全球第二,並以每年11-12%的速度快速增長。

市場對益生菌需求的提振,也讓益生菌的“馬甲”也越來越多。到2022年,益生菌變成了各種軟糖、補充劑、泡騰片以及代餐,不僅可以根據年齡劃分,從兒童成人再到老人;還可以根據功能劃分,從腸道健康到美容養顏再到口腔保健,甚至能夠調理私處菌羣平衡等。

成爲深入人心的“健康投資”後,益生菌被捧上神壇,大批消費品牌湧入益生菌賽道。2022年,健合的益生菌補充品收入高達10.88億元,同比增長12.8%;僅用35個月零9天,WonderLab益生菌全網銷量突破2億瓶;2023年“618”期間,益生菌品牌“Life-Space”整體銷售額近1.6億元,熱度可見一斑。

但消費者有所不知的是,截至現在,市面上大多數益生菌都是以普通食品的資質存在,帶有“藍帽子”(獲得保健品批文的保健食品)標籤的益生菌少之又少。

並且,益生菌主要作用於腸胃。很多商家打出的所謂益生菌降血脂、改善類風溼、減肥抗抑鬱、清除幽門螺桿菌等功效,幾乎還處在探究階段,就流入市場“撈金”,喫相難看。

去年7月,首都醫科大學校長饒毅的發文炮轟華大基因CEO尹燁,以及其旗下的益生菌品牌“優美達益暢”。饒毅直言“如果被證明有用,推銷益生菌的任何企業就不會只是自己號稱,而是拿出藥監局批號,拿出嚴格試驗的真實結果。”無疑給這個熱門賽道,潑了盆冷水。

而當益生菌被推上風口浪尖後,更多問題接踵而來。

02

代工氾濫魚龍混雜,水深程度超乎想象

與產業的快速增長相比,益生菌的相關標準、法規的制定還相對滯後,這就給商家提供了很多操作空間。

益生菌想要發揮作用,必須達到有特定功能的菌株、有足夠量的活菌到達腸胃、對人體產生明確的健康好處這三條基本要求。

儘管國內益生菌市場火熱,但與國外相比,我國相關基礎研究薄弱,缺乏核心技術,現已批准的益生菌品種也多爲外資企業壟斷。受限於技術,不少專業機構都無法對產品中含有的益生菌種類及活菌數量進行辨別,在此背景下,更加劇了國內益生菌市場的魚龍混雜。

還有一個不爲大衆熟知的事實是,大部分益生菌品牌,包括跨界生產益生菌零食的一些品牌,其實並沒有自己專門的生產基地,而是與代工廠合作。

而益生菌原料生產的每個環節都要求十分嚴格,除了溫度、溼度以及無菌環境,不同的工藝、不同的產品配方、不同的生產環境和操作方式都會對益生菌的存活率產生重要影響。

此外,如果生產廠家水平不夠,益生菌裏混入了有害細菌,反而會危害身體。加上不同菌株的價格差異不小,比如鼠李糖乳桿菌HN001這些明星株菌的價格,就高於其他菌株,很多企業會爲了高額利潤選擇低價原料。

在某採購平臺上,提供益生菌產品代工生產的廠家報價極低。有《每日經濟新聞》的記者聯繫了一家代工廠,據工作人員介紹,自己目前正在生產的一款益生菌代工產品,一盒爲15袋(每袋2g),代工成本價是12元左右,摺合下來一袋約8毛錢,量大還可以優惠。

這名工作人員還表示,自己給出的代工價已是中高檔產品,行業裏還有很多能將價格做到1毛/袋的廠家,最大的特點就是“敢寫、亂標、價格壓得低”。

記者又找到另一家位於廣東的代工廠,對方表示,自己手上有一批同仁堂的現貨,並建議記者直接拿這批貨。當記者想了解這批品牌標註爲同仁堂的益生菌產品利潤能達到多少時,這名工作人員稱,拿貨價20元/盒,終端零售價格至少在100元/盒,裏面的利潤程度,可想而知。

最重要的是,絕大多數益生菌無法在常溫條件下長期保存活力,我國南北溫差最高達到70℃左右,經過溫度和環境不斷變化下的運輸、存儲和銷售,益生菌的活力和功效往往很難得到保證。

何況,益生菌在達到腸道前就會暴露在胃酸和膽汁內,這些酸性較強的環境會導致大部分菌羣在到達小腸或結腸前就已死亡。

爲了“瞞天過海”,商家又打起了“文字遊戲”。產品包裝上多標註的是出廠時含有多少活菌,而不是最終到消費者手中的數量。

所以,這些動輒8000億(CFU)、1萬億(CFU)的總活菌數量,更像是種“障眼法”。至於到消費者手裏的活性菌會不會全軍覆沒,具體能夠起到多少功效,就另當別論了。

03

益生菌非“神藥”,國內市場缺乏沉澱

無論是菌株的以次充好,還是生產環境活菌數量的“水分”,種種跡象標明,益生菌並不是看上去的那麼“美”。

目前公認權威的益生菌定義,是2001年由聯合國糧食及農業組織和世界衛生組織提出的,即當攝入足夠數量時,對宿主產生健康益處的活性微生物。也就是說,能夠達成功效的前提,就是益生菌產品被攝入後,能夠“活”到腸道產生功效。

但結果恐怕要讓人失望了。2017年,珠海出入境檢驗檢疫局技術中心的一項權威檢測結果顯示,號稱“全球銷量第一”的某益生菌品牌,模擬試驗後活菌存活率只有0.67%;某生元兒童益生菌粉活菌幾乎“全軍覆沒”,標稱的39億活菌,模擬胃消化後僅剩3600活菌。

2019年3月,有媒體向權威第三方檢測機構送檢11款主流益生菌產品,顯示漢臣氏益生菌粉、童年時光益生菌牛初乳粉、昂立超級益生菌粉產品中的活菌數分別只有宣稱值的6%、26%、44%。

儘管如此,但益生菌商家非但沒有收斂,反而在宣傳上越來越誇張。2021年9月,“養樂多”因爲宣傳“益生菌防治新冠”,被上海市浦東新區市監局罰款45萬元;2022年6月,浙江省餘杭區市場監管局對某文化公司在直播中宣稱有“保健和疾病治療”功能的廣告違法行爲,作出罰沒50.25萬元的行政處罰。

熱錢湧動下,益生菌從需要強大科研能力做支撐的高門檻行業變成了人人可分一杯羹的低門檻品類。事實上,每個人的腸道原生菌羣不一樣,飲食習慣也不一樣,特性、作用效果都可能不一樣,都需要分別驗證其臨牀效果,且菌株研發、菌株篩選、菌株保藏、知識產權包換等環節,每一環都容不得紕漏。

但急功近利之風盛行的國內益生菌市場,顯然缺少這方面的沉澱。據新京報報道,益生菌食品申報保健食品備案過程較慢,爲了儘快上市,不少企業會選擇“固體飲料”作爲生產益生菌粉的申報類型。

有相關研究人員表示:“我還沒遇到一家企業願意給與足夠長的時間和一定資金進行研發,最常見的情況是,當一種菌株還沒有得到足夠證實,就被企業拿去應用了,更多比的是包裝、噱頭。”

值得一提的是,益生菌雖好,但不是所有人都適合,也不是補得越多越好。同樣有報道指出,學界對益生菌的研究多集中於其有效性,卻忽視了攝入活菌的安全風險,也有研究證實,攝入益生菌可能會增加菌血症、過敏、溼疹等疾病的患病概率。

當益生菌融入日常生活,本該帶來的是生活品質的提高。但諷刺的是,五花八門的商品面前,普通消費者想要選出一款合格的益生菌,並不是件容易的事。

這到底是時代的進步,還是時代的退步?

(本文圖片來自網絡,配圖僅作參考,無指向意義及商業用途)

參考資料:

1.市界《益生菌竟然是“假藥”?》

2.綠松鼠《衝擊千億市場,益生菌價格戰下產品缺乏驗證急上市》

3.網易健康《含菌量百億千億,代工成本卻低至幾毛!爆火的益生菌正坑你的錢》

4.每日經濟新聞《益生菌食品亂象調查:代工價8毛錢一袋已是中高檔產品?企業直言“比的是包裝、噱頭”》

責任編輯:張恆星 SF142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