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聯社12月7日訊(記者 夏淑媛) 制度落地一週年,個人養老金推行成效如何?近日發佈的《2023中國居民退休準備指數調研報告》(以下簡稱《報告》)顯示,中國居民對個人養老金制度缺乏認識,僅21%的受訪者對個人養老金制度比較瞭解,在支持程度上,居民對個人養老金制度總體持觀望態度。

清華經管學院中國保險和風險管理研究中心主任陳秉正結合調研結果表示:“實際開戶的數據,充分說明個人養老金政策仍處在起步階段,政策發揮常態效果還有賴於後續擴大宣傳和提升參與率。”

同時《報告》指出,由於經濟恢復不及預期,受訪者對未來感到不確定性增加,從而導致連續兩年國人退休準備不足,且相對於不定額儲蓄的方式,多數居民更傾向於有規劃的定額儲蓄方式來爲自己積累養老金。針對我國居民退休準備現狀和保險機構可作爲的領域,陳秉正表示,破題多元化健康養老方式不一定要靠資產“巨無霸”,無論是中高端還是普惠康養都要在服務上下功夫。

連續兩年國人退休準備不足,居民普遍傾向定額儲蓄積累養老金

《報告》退休準備指數的取值爲0-10,數值越大意味着退休準備越充分,其中數值8-10爲高退休準備指數,表明退休準備非常充分;數值6-8爲中等退休準備指數,表明已經有了一定的退休準備,但還有待進一步提高;數值低於6爲低退休準備指數,表明退休準備不足,需要引起重視。

數據顯示,2023中國居民退休準備指數爲5.53,低於2022年的5.7,這也是在2021年達到6.78,實現9年以來的最高水平之後,達到的歷史最低值。

陳秉正解釋,退休準備指數下降的原因主要是“退休責任意識”“退休計劃完善度”和“退休儲蓄充分度”分值的下降,其中貢獻最大的是“退休計劃完善度”,從2022年的4.19下降到2023年的3.84。

陳秉正表示,可能的原因是由於經濟恢復不及預期,受訪者對未來感到不確定性增加,另外受到收入下降等因素的影響,個人退休計劃需要重新制定。

值得注意的是,當前我國三支柱養老金體系資產積累規模較小,資產結構嚴重失衡。陳秉正介紹,相對於不定額儲蓄的方式,多數居民更傾向於有規劃的定額儲蓄方式來爲自己積累養老金。

從受訪者的統計來看,社會保險、銀行理財和個人養老金是覆蓋率最高的三種退休財務準備方式。

據悉,2023年度是“中國居民退休準備指數調研”項目持續的第11個年頭。回顧過去11年調研成果,陳秉正表示國民養老意識主要有三大變遷。

一是居民退休準備的個人責任意識越來越強。儘管我國居民預期的退休收入仍主要來源於政府,但我國居民已逐漸脫離完全靠政府養老的觀念,退休財務規劃的個人責任意識與產品服務需求有所增強。

二是居民對延遲退休的接受程度越來越高。“前些年,受訪者對延遲退休不理解,甚至牴觸。但是,近年來,贊成或者不反對延遲退休人數的比例一直穩定在70%左右,這說明大家對延遲退休的接受程度越來越高。”陳秉正表示。

三是居民對自我金融素養評估表現出過度自信。我國居民的金融素養整體水平不如人意,而且存在較明顯的過度自信現象,這容易導致居民退休財務準備不足。

居家養老仍是主流,差異化顧問服務將成養老金融競爭熱點

老齡化的加速,使得居民對於養老方式的偏好在其退休願景中扮演重要角色,也使優質的養老服務需求持續擴大。

《報告》顯示,中國居民強烈的家庭觀念在很大程度上影響養老方式的選擇。在各年齡段受訪者中,傳統家庭養老方式依舊是首選,85.6%的受訪者希望在家庭度過退休生活。

從退休財務準備需求來看,人們在選擇退休準備相關的金融產品時,最關注的是本金安全、流動性和賬戶的公開透明。而產品之外,人們更希望從專業機構獲得全面、專業的養老規劃諮詢服務。

陳秉正預判:“在產品日趨同質化的當下,提供差異化的養老顧問服務或將會成爲養老金融行業的下一個競爭熱點。”

陳秉正指出,破題多元化健康養老方式不一定要靠資產“巨無霸”。據其團隊最新研究成果顯示,跟全球保險市場一致,中國的險企並不存在所在的“規模經濟”現象。以美國爲例,市場上5000多家保險公司競逐,並非越大的公司就一定能以更低的成本提供產品和服務,一些小而美的公司依舊可以過得很好。

在同方全球人壽副總經理彭勃看來,養老顧問服務是所有養老服務的起點,但當前市場提供的養老服務解決方案往往面臨三大痛點。

一是服務的短板。配合養老保險產品,保險機構全方位、定製化的養老服務仍顯不足;而是服務專業性欠缺,距離國際化、標準化的養老服務存在很大差距;三是服務缺乏穩定性。

“在一份保險契約長達十幾二十年,甚至覆蓋終身的存續期內,如果沒有服務的鏈條連接,誰能保證在保險事故觸發時,保險的功用能夠通過專業有溫度的服務實現呢?”彭勃指出,在“保險+康養” 服務搭建中,生態鏈的養老資源整合方式更有生命力。

險企應以保險業務爲支點,從單一資金保障向服務提供模式拓展

過去幾年,老齡化程度的加深,也帶來萬億規模的藍海市場,保險公司因在業務上與養老有着天然的接近性,早早涉足了這一市場,佈局康養生態圈的路徑包括投資建設養老社區、創新產品融入健康管理、構建康養服務體系等。

然而,在專業人士看來,破題多元化健康養老方式不一定要靠資產“巨無霸”,無論是中高端還是普惠養老產品都要在服務上下功夫。

荷蘭王國駐華大使館衛生、福利和體育參贊史明康表示,中國與荷蘭都共同迎來了一批新一代的老年羣體,都同樣面臨着養老服務業的改革。

史明康介紹:“在荷蘭,GDP的4%用於長期護理包括老年人護理,這一比例高於其他發達國家。除了改善老年人的生活質量和環境外,技術和創新是避免荷蘭老年人護理部門支出增加和人員成本增加的重要因素。”

未來,市場機構應該注重養老護理適應老人實際生活需求;鼓勵開展老人自我管理、家庭護理和數字護理;投資居家護理、日常護理和活動中心相關創新項目;通過國際合作不斷催生技術創新,提升老人生活質量,讓老年羣體更幸福、更健康、更長壽。

在陳秉正看來,保險公司需要從單一的“資金保障”模式向“資金保障+服務提供”模式拓展,將“資金保障”與“服務提供”兩種功能結合起來,建立並完善“保險+醫療服務”、“保險 +健康管理”等模式,解決好老年人最關心的問題。

陳秉正建議:“保險行業可以以保險業務爲支點,以保險產品銜接上下游養老與健康股務,促進產品開發和養老業務相互融合。”

據悉,爲實現養老服務的差異化,同方全球人壽正加速養老服務版圖拓展,爲客戶提供如高端適老化改造、上門醫療、護理等服務,通過顧問的專業建議解決客戶面臨的個性化養老問題。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