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書契之興,始自頡皇;寫彼鳥跡,以定文章。爰暨末葉、典籍彌繁;時之多僻,政之多權。官事荒蕪,勦其墨翰;惟多佐隸,舊字是刪。草書之法,蓋又簡略;應時諭指,用於卒迫。兼功並用,愛日省力;純儉之變,豈必古式。觀其法象,俯仰有儀;方不中矩,圓不中規。抑左揚右,望之若欹。獸跂鳥跱,志在飛移;狡兔暴駭,將奔未馳。或□□點□,狀似連珠;絕而不離。畜怒怫鬱,放逸後奇。或凌邃惴慄,若據高臨危,旁點邪附,似螳螂而抱枝。絕筆收勢,餘綖糾結;若山蜂施毒,看隙緣巇;騰蛇赴穴,頭沒尾垂。是故遠而望之,漼焉若注岸奔涯;就而察之,一畫不可移。幾微要妙,臨時從宜。略舉大較,彷彿若斯。  

【譯文】

書法文字的興起,最早開始於倉頡;他描繪那鳥獸蹄跡,用來確定象形文字的書寫方法。

到了後世,作爲標準的書籍越來越多;隨着時間的推移出現了許多不常見的事,治理國家事務也有許多變化。因此,官員的事務雜亂了,就要抄寫很多文章;考慮到僱傭很多輔助書寫的人均寫隸書,對過時的文字要進行刪繁就簡。

草書的書寫方法,就是要繼續簡化省略;要順應時勢向人們表明意思,使用在倉促緊迫之時。同時起功效加快之用又與篆隸共使,愛惜了時間又節省了精力;這純粹是節省和簡略方面的變化,爲什麼一定要堅守古老的體式呢?

觀看那草書的章法和形象,文字的俯仰低昂都有它特有的儀態和法則;方的字形不中矩,圓的字體不中規。

(筆者注:中規中矩不顯靈動,不規不矩方顯神奇)有些字是抑左揚右左矮右高、左小右大,看去象是傾斜的;有些字像獸踮起腳跟鳥聳起身子,意向在飛走離去;有的字像狡兔遇暴驚恐萬分,顯示急將逃跑又還未逃的形態。或者(黑知)(黑主)點(黑南),形狀似連珠,筆斷還意連;有的字像禽獸憤怒又有憂愁,有的字散發飄逸又體現離奇的情景或迫近深邃而表現出既憂愁又恐懼而肢體顫動的情形,如據高處面臨危難,而旁邊只有細小的不正當不安全的東西可依附,似螳螂抱着枝條,斷筆收勢,餘畫纏繞而結束;有的如山蜂施放毒汁,沿着那裂縫的邊緣險惡進行;有的像那騰蛇入穴洞,頭進去了尾還垂在外面。

所以遠看它們,那水深啊崩流的氣勢啊像洶湧的波濤傾岸奔涯;靠近細察它們,那書法的筆勢之妙連一畫都不可以改動。多少精深要妙之處,只有站在高處時才能從中領悟那書勢微妙適宜的方法。這裏略舉幾個比較明顯的書例,草書勢差不多就是這樣!

【點評】

奇哉!妙也!原來草書祖師爺要求和想象的中國草書竟是如此之神奇,如此之微妙!崔瑗《草書勢》把我們引進了神奇美妙的大自然空間。那千姿百態的景象,無限美好的自然,微妙的意境,早在東漢,祖師就要求草書進行體現。再看那遠古文祖倉頡造字也是源於自然,始於象形。

由此可見,中國草書的實質是書法自然。只有書法自然,將大自然千姿百態的景象體現在書法中,纔是千古不易的草書筆法!

時隔一千八百多年的今天,重溫祖師爺的教誨令人神往!大狂草書體旨在迴歸自然,讓書法祖師當年的夢想成真,爲書法祖師爺圓夢,打造獨具特色的“中國文化符號”;

只有把今天成熟的漢字依據一千多年來書法先賢約定俗成的草書規則同時書寫出更高意義上的象形和自然,纔是實現書法祖師遺願的最好方法。

崔瑗,東漢書法家,其《草書勢》是現存的中國第一篇可靠的書法理論文章,體現出進步的書法史觀,是中國書學批評史上最早揭示書法美之社會實用功能。

它在敘述書契之興始自倉頡以及隸書的流行之後寫道:“草書之法,蓋又簡略,應時諭指,用於卒迫。兼功並用,愛日省力。純儉之變,豈必古式?觀其法象,俯仰有儀。方不中矩,圓不副規。抑左揚右,兀若竦(song音聳)崎……”。

這段書論的意思是:草書的寫法,比隸書更加簡略。爲應付急迫下達諭詔的需要,迅速及時地抄寫出來,就利用草書功能,比起篆字、隸字來,有加倍的效果;既惜時間,又省人力,由隸到草,既然方便,何必再用篆、隸呢?

觀察草書的法度形式,俯仰變化,均有自身規律。但又方不合矩,圓不符規。左邊抑按,右邊揚提,聳出的形態,像奇峯怪峙。

所謂“書勢”,可說是主要用來讚頌書體審美特徵、描述對書體的審美感受的一種鋪陳性、品評性小賦。

這種品評文體,盛行於漢魏六朝,除崔氏本人的文章外,由其領起並受其影響的“書勢”之作有:東漢蔡邕的《篆勢》,三國魏成公綏的《隸書體》,晉衛恆《四體書勢》中的《字勢》《隸勢》,索靖的《草書勢》,王珉《行書狀》,楊泉《草書賦》,南朝梁蕭衍的《草書狀》等。

崔瑗首先指出了草書的“簡略”,“應時”,“兼功並用,愛日省力”,在中國書學批評史上最早地揭示了書法美的社會實用功能,而且用語是如此明確、肯定,對後來的書論產生了重要的影響。

崔瑗還以歷史發展的眼光,肯定了這種符合時代需要的變革,理直氣壯地說:“純儉之變,豈必古式?”這種觀點,應該說是很進步的。對於草書“方不中矩,圓不副規”的特點和飛動放逸、富於生機的動態美,崔瑗也進行了描述和肯定。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