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廣闊而不粗疏,縝密而不瑣碎。”

衆所周知,《清明上河圖》是北宋畫家張擇端留下的傳世精品,是中國十大傳世名畫之一。

現如今學者們將其放大50倍,竟然發現了一些“怪異”且不合理的細節。

古代居然會有人“衣衫不整”在樹下睡覺?

那麼爲什麼會在樹下躺着一位“不雅觀”的男子?

張擇端畫出這個人物又是爲了向我們傳遞什麼?

2

張擇端是宋徽宗時期的一位畫家,雖身居廟堂之高,但卻對畫畫有着自己獨特的熱愛。

他喜歡將人間百態呈現在自己的作品之中,《清明上河圖》便是這樣一幅畫作。

張擇端用現實主義創作的手法,配合上他浪漫主義的思想。宋代作爲中國古典美學文化的巔峯,畫作一經問世,不僅迎合大衆的審美,也被文人墨客所追捧。

那麼清明是指在清明時節發生的嗎?

不止如此。

《清明上河圖》是由宋徽宗題名,是的,這位非常熱愛書畫的皇帝,在看到張擇端的畫作之後,也是讚不絕口。

清明不僅僅是一個節氣,也有着太平盛世之意,而汴河也正是處在上河的地方。所以這幅畫展現着的是汴河上的一段太平盛世,百姓富足安樂的景象。

所以以此題名,也有着歌頌當代統治者的意味,傳達出一種正是因爲領導者的賢能,纔有着如今的太平盛世的思想。

張擇端以長卷的形式,生動細緻地展現了北宋從郊野到汴河再到街市的景象。

散點透視式的構圖完整展現了北宋繁華的景象以及豐富的社會生活習俗。

整個畫作由淺入深,在最高潮時,緩緩落下,最後歸於平淡。

由郊外進入,可以看到富家子弟、文人墨客悠閒地在郊外踏青。炊煙裊裊,柳樹發芽,到處都展現着蓬勃的生氣。

而普通百姓有挑着扁擔的,有牽着驢的,有進城去賣貨的,有掃墓歸家的,甚至還有一些沿路乞討的人。

跟着他們的腳步走到了汴河上,走到了整個汴京最繁華的地方,汴河橋。

汴河橋上人潮湧動,很多商販都聚集在橋的兩側,有大聲吆喝的,也有忙前忙後的。

橋下都是來來往往的船隻,正所謂“蘇湖熟,天下足”,上游的汴河自然是往來貿易最爲發達的地方。

繼續跟着畫卷走,就是琳琅滿目的樓房,高低不一,有華貴的,有簡陋的。

在樓宇之間,穿插着的是各種商戶、門店,還有各種官府衙門。

各種小人物的形態在這個階段展現得淋漓盡致,這裏也是畫卷的最高潮。

而一切都結束在一個揹着扁擔問路的人身上,他手指着遠方,一切都有一種還沒有結束的意味。

但《清明上河圖》更厲害的地方在於,會花費大量的筆墨去描繪小人物、小細節。

在這些小人物裏面,有一個只穿着褲衩躺在樹下的人。

那這個人究竟爲什麼會被格外注意到呢?

3

後人爲了方便研究,會將畫作放大,這個時候大家注意到在一棵樹邊,有一些人圍坐在一起像是在討論着什麼事情。

但是最扎眼的,還是有一個人躺在樹下睡覺,甚至他的紅色貼身衣物都漏了出來,身邊的人像是習以爲常一般,仍在談笑風生。

可以看出來普通人還是會不拘小節,充滿着生活氣息。

這可跟我們印象中刻板、思想封建的古代人不太一樣!

作者可能也是想展現出對於普通生活隨心所欲的追求。

而整個畫作之中,到處都是這樣的小細節。

像是有一個帶着孩子的男子,用扇子捂着臉。

在宋代,這個舉措叫做“便面”,是一種社交禮儀,代表着不太想跟你說話。

像是如果在現代,遇到比自己混得好的同學或者不熟的人,不得不打招呼的時候,這種禮遇怕是更合適一些。

看他的旁邊都是一些店家,琳琅滿目,有一個叫“腳店”地映入眼簾。

不禁會思考了,爲什麼叫“腳店”?是不是一些轎伕休息的地方呢?

“腳店”就像是現如今賣酒的零售批發店,從“正店”購入之後賣給散客,從中再賺取一些差價。

據《東京夢華錄》的記載,在汴京內的腳店不勝其數,也從側面反映出了宋代酒文化的發達。

甚至通過《清明上河圖》還改寫了一些歷史呢!

看到結尾處的趙太丞家,趙太丞是一位退休的宮廷御醫,在畫面中,他正在給兩位老婦人問診。

但是重點卻在他身後的櫃檯上擺着的算盤。

可是一個醫館中有算盤不是很正常嗎?

在此之前很多學者研究稱算盤是在元代出現的,但是在《清明上河圖》中的這一發現,徹底改變了算盤的發明歷史。

不管是在遠觀,還是進行細緻觀察,都可以清晰地感覺出張擇端對於這幅畫作的用心程度,也可以感受出他對宋代盛世的熱愛。

如果沒有張擇端當初細心的刻畫,想必現在的我們也無法瞭解到當時的盛況,更無法在其中瞭解到一些風俗民情,甚至說改變一些歷史研究成果。

但爲什麼會有人稱《清明上河圖》是一幅“盛世危圖”呢?

4

就像上文提到的衣衫不整地睡覺男子,人們說他後面的其實是望火樓。

但是本該值守的人卻在談笑風生、打盹。

汴京作爲北宋的都城,據說火災經常多發,這個時候沒有人守衛,怕是日子過得太好了,沒有人會去重視危機。

城中管理鬆弛不僅僅體現在這個方面,讓我們再把目光放在橋上。

人流量巨大的橋,其實是一座木橋。

先不說橋本身能否能承擔這麼巨大的人流,但是繁華街區卻也沒有人去維持秩序。想着現如今車流量稍微多一點的地方都會有很多志願者和交警來疏散交通。

更何況是在一個都城最繁華的地方呢?

不僅僅是城中的管理鬆弛,整個城市的治安都是岌岌可危的。

城門甚至都是沒有人去值班的,在古代,如果混入刺客或者說是有一些有心之人,誰也無法保證這個都城是否還能安然無恙。

繁華的都城之下,隱藏了巨大的安全隱患,人們眼裏只有平安富足的生活,怕是早已丟失了危機意識。

再看到有金碧輝煌的樓房,熱鬧充實的街道,但也不乏草屋瓦房。貧富差距的對比有着更加直觀地顯現。

越是這樣的繁華都市,貧富差距怕是會更大一些。張擇端爲了對貧富差距做出表現,還對四位乞丐進行了集中的描寫。

有的乞丐是殘疾人,有的乞丐只是孩子,還有失去雙臂的可憐人。

過往的行人面色冷漠,大家都做着自己的事情,很少會有人停下來爲他們駐足,即使可憐給了一兩個錢,卻也只能讓他們喫飽一兩頓。

導致貧富差距大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宋朝重稅。

宋徽宗爲了開鑿運河,要求羣衆繳納高額的稅。而漕運也是用來運送宋徽宗喜歡的花草異石,糧食運送則是通過私人的船進行運送,所以糧食價格更是飛漲。

可以看得出來,民衆日子過得簡直是苦不堪言,冗官、冗兵、冗費的情況可謂是極其嚴重。

看到這些事情之後,就不難理解爲什麼《清明上河圖》被稱作“盛世危圖”了。

而張擇端應該也是想以此爲“諫”,將民間的隱患以畫作的形式傳遞給宋徽宗,具體宋徽宗究竟有沒有察覺出來,我們也不得而知了。

5

對於那個睡覺的男子,不管張擇端想表達的是民衆隨性的心態,還是想要諷刺當朝的統治,大部分也都是後人的猜測。

繪畫技巧不是絕對的,但在畫作中有自己想要去表達的思想,纔是這個畫作成功的關鍵。是他用自己的筆觸,描繪出了一個宋代盛世,也描繪出了他對當朝強烈的的牴觸心理,反映了社會尖銳的矛盾。

可能之後的悲劇在這幅畫作出現時,就已經有所預兆了吧。

但不管時代如何變遷,藝術瑰寶是永恆的,永遠都能在歷史的長河中熠熠生輝、生生不息。

如今這幅畫作爲“中國十大傳世名畫之一”被存放於北京博物館,相信經過科技的不斷進步,我們對於這幅畫也將會有更深層的研究。

對《清明上河圖》你又有怎樣的想法和見解呢?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