憑藉在醫學方面的貢獻,王振義獲得過無數個榮譽。他獲得過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和未來科學大獎生命科學獎,曾是上海血液學研究所的名譽所長,還是其母校和工作單位的終身教授。甚至還有一顆小行星,被命名爲了“王振義星”。

但無論被業內捧得有多高,王振義始終是個有醫德的醫者。國家獎勵500萬元獎金,他就把其中的450萬都捐給了醫院,當做研究基金,剩下的50萬,公平分給了團隊中的成員。

去外地會診時,常常會有家屬塞給王振義信封,但無論裏面的錢有多少,他都只會拿固定的會診費,其他的一律寄回去。對於金錢,他有非常獨到的見解,“錢是有限的,但人的生命、感情和愛心是無限的。”

而王振義,真是把自己的價值,發揮到了極致。在從醫治病的同時,他還積極地給國家培養着血液學專業人士。身爲我國工程院院士,他所培養的博士和碩士,早就超過了50人。

除此之外,王振義的親傳弟子,還包括973最年輕的首席科學家、同是院士的陳國強,以及陳竺和陳賽娟這對院士夫婦一門四院士,是非常少有的事情,也是醫學界一度流傳的佳話。

等到退居二線後,王振義就把大部分精力,用在了教書育才上面。他經常做的,就是通過親自制作PPT,與學生一起探討提出來的疑難雜症。我拿着國家的津貼,不能白喫飯,這就是他,對於用心培養後輩的解釋。

這位始終奮鬥在教、醫、研的王老先生,爲了更好地修身育人,把一生中的大部分空閒時光,都花在了學習上。72歲高齡時,王振義學習起了電腦的使用方法,他每天至少用三個小時,查閱醫學文獻。

對於接受新事物,即使開始不熟練,他也沒有放棄,更沒有排斥。電腦的普及,不僅提高了王振義查資料的效率,也讓他意識到,“我不能總是拿舊知識去糊弄年輕人,我的學問上進了,他們也會受到激勵,並不斷學習。”

到現在,王振義院士已經97歲了,可他還是放不下作爲醫者的責任,依舊紮根在這個治病救人的行業。從出師的那一刻起,他就一直在懸壺濟世,研究治療疑難雜症,盡力讓桃李滿天下

從王老先生的身上,真正體現了什麼叫做大醫仁心,他的優秀品質,是世人值得尊敬和學習的榜樣!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