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開講#

自從秦始皇統一六國,建立統一的多民族君主專制國家後,君主專制就是在一直不斷加強的,而與之密切相關的就是,官職的變化。

整個行政系統的變動,每個朝代都會發生,其背後的深層次原因,都與皇權的加強有關。

文章圖片1

今天,我們來談一談在隋唐時期,正式確立的三省六部制對於君主專制加強起到了什麼作用,而它自身的發展又是一個什麼來龍去脈。

三省六部制的前世

三省六部制最早可以追溯到兩漢時期,東漢爲了控制宰相的權力,設置內朝,當時重要的決策都在內朝決定,又稱尚書檯

尚書檯在後來就演變成了尚書省,也就是三省中的執行機構,可見他的歷史最悠久,作用也最大。中書省和門下省最早在三國時期出現,目的還是爲了分割和限制尚書省的權力。

漢光武帝劉秀,在尚書檯設置了三公曹、吏曹、民曹等六曹尚書,這個也可以被認爲是六部的前身。

文章圖片2

到了西晉的時候,出現了吏部、度支、五兵等六曹,隸屬於尚書省,這是六部的進一步發展。

三國曹魏時期,曹丕礙於尚書的權力過大,就在祕書省的基礎上另設中書省,主要負責起草和掌管詔令,掌管機要,後來中書省的職責就此被確立下來。

南北朝時,侍中和散騎常侍的權力逐漸擴大,統治者又開始想辦法,分散一些權力。等到了兩晉時,門下省正式有建制。

三省六部制的“高光時刻”

到了隋唐時期,三省六部制終於迎來了自己的“花期”,前期的準備終於在這兩個朝代統治者的安排下,正式開花結果。

文章圖片3

我們先簡單瞭解一下,發展完備之後的三省六部制,都是哪些部門,又具體做了什麼事情,有什麼相對應的職責。

三省,在上文提到過,就是尚書省、中書省和門下省。尚書省的前身是尚書檯,從漢代皇帝的祕書機關尚書發展而來。

尚書省是魏晉到宋代的最高政令機關,是中央政府最高權力機構之一,主要負責執行上面傳達的意見和政令。

中書省,是從曹魏曹丕開始設置的,掌握行政大權,掌管機要,發佈政令,負責草擬政令,長官又掛名“同平章事”,與宰相階級一樣。

門下省,是皇帝的侍從機構,一開始沒啥實權,就是在皇帝身邊晃悠晃悠。到了南北朝時期,權力開始擴大。

文章圖片4

隋唐時期,與中書省一起共商國事,負責審查詔令、簽署章奏,有封駁之權。就是如果門下省不認可這條詔令,那是要返還上一級重新去擬定的。

以上就是三省的基本介紹,可見,三省是一個比較完善的整體行政系統,各司其職,相互監督,不會導致一方權力過大,也給彼此留足了溝通商議的空間。

其實,三省的長官就相當於是秦漢時期的宰相,人數卻擴大了幾倍,所以在這方面來看,君主的權力是得到強化的。

宰相“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局面不再存在,現在是好幾個宰相了,他們是要相互去監督的,誰都不會允許誰的權力過大。

接下來,我們再來了解一下六部,六部大家應該很熟悉,吏戶禮兵刑工。每一個部門都有各自的職責,分配得當。

文章圖片5

吏部,全國的官吏的任免、考察、升降等事務,都是它來負責的。吏部下面還分設了四個司,有各自的職能和名稱。

戶部,也很好理解,是與戶籍相關的。在明清時期,戶部是掌管全國的土地、田地、戶籍和賦稅等一切財政事宜的。

禮部,我們平常聽得比較少,這一塊它主要是負責管理全國學校事務和科舉考試,以及外邦來華的事宜,可以理解爲是今天的教育部和外交部的合體。

兵部,那肯定是管理官兵的了,包括軍械、軍令都是由它負責的。

源於三國魏五兵制,一直沿用到清末。清光緒三十二年(1906年),廢除兵部,改設爲陸軍部。

文章圖片6

刑部,這個也非常好理解,我覺得就像現在的司法局一樣,掌管着全國的刑罰政令審覈,審定各種法律,處理刑法案件。

工部,是營造工程事項的機關,建宮殿,修大壩水利,都是要送給工部去審覈的,長官稱爲大司空。

這樣仔細看下來,六部所涉及的事務範圍很廣,基本上涵蓋了全國所有的大小事務,落實到百姓生活的方方面面。

隋朝,是基本將三省六部制確定下來,以三省六部製爲主體的中央官僚體系。其實是設有五省的,還有祕書省和內侍省,但是主要主管中央政權的就是尚書、門下、中書三省。

三省互相牽制,共同向皇帝負責,三省長官都是按照丞相的職位來的,同時三公、三師也參與朝政,也是宰相。

文章圖片7

由此可見,宰相的權力被大大分割出來,從一整塊變成許多小塊,而這樣皇帝的權力就更容易掌控。

唐朝對三省六部制進行了完善和發展,使得整套行政系統更加行之有效,更加有利於君主專制。

唐朝三省制度很快就轉向二省和一省,皇帝希望對丞相的權力有更進一步的控制,同時三省互相牽制,有時候就演變成了扯皮,一項政策難以儘快實施。向兩省、一省轉移,可以提高行政效率。

這個時候,爲了控制相權,皇帝便任用一些資歷較輕的官員,職稱爲“同中書門下二品”。

後來“同某某某平章政事”,纔是實際的掌權官員,但是因爲不算在體制內,就便於皇帝的控制。

文章圖片8

漸漸地,中書令、侍中這些宰相職務就變成了一個頭銜,沒有實權,而真正的宰相卻成了一種臨時的職務,不在體制內,可以隨時撤除。

三省各自有各自的職權,但是在實際的操作過程中,不可能完全互相配合的,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想法,又因爲沒有誰完全凌駕於誰之上,所以帶來的後果,更多的是互相扯皮和效率低下。

因此,皇帝就想辦法設立了政事堂,三省的長官定期在門下省的政事堂議事,有什麼問題直接在議事堂解決。

不需要這邊駁斥,再退回上書,等上面有結果再送回去,直接面對面解決。

唐高宗年間,宰相裴炎將侍中遷任中書令,“乃徙政事堂於中書省”,因此,三省的中心地位從尚書省轉移到了中書省。

文章圖片9

開元十一年,政事堂改爲中書門下,政事堂印也隨着改爲中書門下印,在此分列吏、樞機、兵、戶、刑五部。

自此以後,中書門下正式成爲了宰相的辦事機構,決策、行政真正一體化。

在此,我們先做一個簡單的總結。從兩漢時期開始,中央行政系統開始分化,不再是專一的,有內外朝之分。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三省六部制的雛形漸漸顯現。

隋朝結束南北朝的分裂,也將三省六部制最終確定下來,這個時候是中央行政系統與前朝所有的最大的區別。

似乎是各部門互相牽制,互相監督,也規範了百姓生活的方方面面,中央集權大大提高。

文章圖片10

但是在一定時間的實施之後,又出現了很多問題。於是到了唐朝,開始進行改革和完善,三省的職能又趨向於一省或者兩省,把行政和決策集中在一個辦事機構裏。

這樣實施下來,不僅皇權得到極大地加強,辦事效率也大大提高,而且賦予一些人宰相的虛職,他也會安分很多,而真正有權力的官員,因爲會擔心自己隨時被頂替,則會更加努力爲皇帝效忠。

不得不佩服,這“同中書門下”的頭銜,到底是皇帝技高一籌。又能讓他乖乖爲自己效勞,還不會有二心。宋代以後,三省制度基本上是名存實亡。

宋代的官職更加複雜,以至於後面出現了“冗官”的局面,而且又設置了樞密院掌管軍權,三司的設立也分割了一部分權力,宰相的軍權和財政權都被分出去了。

明朝時期,明太祖以胡惟庸案,下令禁止後代子孫再立丞相,六部直接對皇帝負責,三省六部制的三省徹底結束。

文章圖片11

清軍入關後,大部分都是沿襲了明朝的行政制度,六部管理的事務與之前的也都差不多,但是上面又壓了一頭,像議政王大臣會議、南書房、軍機處等。

三省六部制的影響

三省六部制是一個全新的中央行政制度,也是一個不斷在發展和完善的制度,直到最後隨着時代而被取締。

從兩漢開始的雛形,到明朝三省完全廢止,三省六部制運行了一千多年。相權一開始就是依附於皇權的,君主專制的不斷強化,勢必是要以犧牲相權爲代價的。

所以才衍生出了三省六部制,宰相的權力是被不斷細化,但是宏觀來看,整個中央系統的決策準確度、官員配合度都是大大提高的。

“三權分立”這個名詞一直是西方引以爲豪的民主和平等,覺得自己的制度優越。但殊不知,幾千年前的古代中國,就已經設立三省六部制,三個部門相互制約,相互監督,各司其職。

文章圖片12

這套制度也許已經不再適應今天的現代社會和政治體系了,但是它依然是我們的文化瑰寶,其中的分權思想依舊閃光。

六部的職責劃分範圍,我們也可以在今天的各個部門中找到它的影子,中國的政治制度是一脈相承的,我們要堅定自己的制度自信,要接受實踐的檢驗,也要隨着檢驗結果去完善更新制度。

只有這樣,我們纔會有一個更合適的制度,去適用,去解決人民大衆生活中的每一件事情,真正做到羣衆滿意,這樣的制度也纔會越來越興盛,國家纔會越來越富強。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