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冷翠華

2023年進入倒計時,12月20日,國家稅務總局發佈重要提醒——個人所得稅專項附加扣除信息確認即將截止。同時,今年的個人養老金繳存截止日期也僅剩10日。若要享受2023年個人養老金投資抵稅政策,需要在今年12月31日之前繳存個人養老金。

不過,記者在近日的採訪中發現,不少投資者仍糾結要不要參加個人養老金,在個人養老金產品的選擇上也有些糾結。

對此,業內人士表示,投資者仍有必要進一步明白個人養老金制度設立的初衷和目標,儘早行動是爲了享受複利回報。同時,投資個人養老金產品要堅持長期投資,通過時間來熨平波動,投資者很有可能獲得良好的回報。

截止日期還剩10天

2024年度個人所得稅專項附加扣除信息確認截止日期爲2023年12月31日,稅務部門提醒,符合相關規定的居民個人,請在規定時間前通過個人所得稅App進行信息確認。

此外,根據相關規定,納稅人蔘加個人養老金可以享受稅收優惠。納稅人可以通過個人所得稅App採集個人養老金繳費憑證並生成個稅扣除信息,並將此信息推送給單位,在每月發放工薪時稅前扣除,也可以在彙算清繳時扣除。

隨着截止日期的臨近,不少投資者更加糾結於要不要參加個人養老金或是否繼續繳存資金,也有部分投資者糾結應該投資什麼樣的個人養老金產品。

“制度一推出來我就參加了,第一年頂格購買了12000元的個人養老金基金產品。”昌女士對《證券日報》記者表示,但令她比較失望的是,第一年雖然省了一點稅,但本金卻虧了十多個點。“比較打擊信心,但又覺得明年的投資收益應該會更好,很糾結。”她表示。

陳先生告訴記者,去年在朋友的推薦下參加了個人養老金並存了一些錢,今年糾結是因爲考慮到自己剛30歲,買房結婚等人生大事尚未落定,今後需要用錢的地方多,而個人養老金賬戶裏的錢必須等退休之後才能領取。

事實上,昌女士和陳先生的心態頗具代表性。養老金融50人論壇副祕書長張棟向《證券日報》記者介紹,中國養老金融調查2023顯示,在養老金融產品特徵偏好方面,被訪人最看重的是安全穩健,其次是跑贏通脹和附加養老服務。“這說明投資者既希望風險低又希望收益高。”張棟表示,第一年的低收益甚至是負收益影響了部分投資者對穩健性的追求,降低了獲得感。同時,也有部分投資者既希望解決長期的養老問題,又希望滿足當前的流動性需求。

據張棟介紹,調查顯示,從個人養老金賬戶投資情況來看,投資者選擇從高到低分別爲養老儲蓄(28.55%)、專屬商業養老保險(25.1%)、養老理財(23.86%)和養老目標基金(21.5%),整體來看,首尾相差並不明顯。而從只繳存未購買個人養老金產品的羣體來看,排在首位的原因是不知道個人養老金賬戶的資金還需要進行投資,其次是不知道如何投資。

應堅持長期投資理念

在投資者糾結情緒的背後,有多方面因素的影響。業內人士認爲,個人養老金制度推出時間尚短,部分投資者的認識還不夠全面;養老理念的轉變需要時間,複利的價值也還需要進一步被認識和證明;人們的參加熱情還需要持續的調動以及一個激發的契機,提高個人養老金的投資收益率至關重要。

美國信安金融集團養老金融專家、孫博博士對《證券日報》記者表示,個人養老金屬於養老保障體系一部分,主要目標是幫助解決養老資產積累。因此,目前政策要求投入到個人養老金賬戶的資金退休後才能領取,屬於長期資金,同時其流動性和靈活性比較弱。對於個人而言,從全生命週期去考慮養老資產儲備問題非常重要,越早爲養老做準備,成本越低,享受複利時間越長,資產增值效果越顯著。因此,投資者需要更加理性地看待養老金長期增值和流動性的關係。

在完善個人養老金制度方面,有業內人士建議,爲打消參加人的疑慮,可以探索一定的靈活性,例如,當參加人罹患重大疾病時,若有需要,可以領取個人養老金等。

同時,此前業界呼聲較大的是,進一步提高稅收優惠額度。不過,在張棟看來,目前這並非限制個人養老金制度發展的關鍵因素。因爲從調研來看,個人養老金繳費比例雖高但繳費額度偏低,僅14.21%的調查對象頂格或接近頂格繳費,這說明投資者的支付意願或支付能力纔是關鍵。

他表示,要提高投資者的支付意願,非常直接和有效的辦法是提高個人養老金產品的投資收益率。對於投資者來說,投資收益是獲得感、是養老錢,也是繼續繳存和購買的動力所在。儘管開局之年收益欠佳,但欣慰的是,越來越多的人能接受短期波動,將目標鎖定在更長週期。“相信隨着時間的推移,會有一個契機激發人們的熱情,做大個人養老金規模。”張棟表示。

對於投資者不知道如何選擇個人養老金投資產品的問題,業內人士表示,首先要明確自己的投資理念和追求目標。若追求穩健投資,厭惡波動,保險和儲蓄產品是不錯的選擇,如果能接受短期高波動、長期高收益,基金和理財則是可選投資標的。不過,最重要的是,投資個人養老金產品應堅持長期投資理念,纔可能獲得長期的回報。

相關文章